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太阳能热发电作为一种高效、稳定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太阳能热发电行业在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通过对2023年太阳能热发电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通过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再通过热功转换过程实现发电。根据聚光方式的不同,目前市场上商业化运行的太阳能热发电站主要分为槽式、塔式和线性菲涅尔式三种。2023年,全球太阳能热发电的新增装机容量为500兆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7550兆瓦。其中,中国累计装机容量为588兆瓦,主要采用兆瓦级以上的太阳能热发电机组。
2023年,全球新增了三座并网太阳能热发电站,总装机容量为500兆瓦,均为迪拜950兆瓦光热光伏混合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包括一座100兆瓦的塔式和三座200兆瓦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在中国,2023年没有新增并网的太阳能热发电站,但多个项目被列入政府建设项目名单,总装机容量约为1350兆瓦。
太阳能热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初始投资、运行策略和储能时长等。2023年,以100兆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为例,单位造价从29770元/千瓦降至16209元/千瓦,下降幅度约45.6%。这一下降主要得益于聚光场面积的减小和主要设备价格的降低。然而,由于太阳能热发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发生变化,其年发电小时数和设备利用率降低,导致设备投资的分摊成本提高,平准化度电成本下降幅度较小。
太阳能热发电站的经济性与装机容量、储能时长和镜场面积密切相关。成本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规模化效应。根据测算,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可降至0.53~0.62元/千瓦时;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可下降至0.61元/千瓦时左右;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将可达到0.6元/千瓦时以内。
加快研究与制定太阳能热发电“两部制”电价:鉴于太阳能热发电的初始投资较大且在电力系统中主要作为调节性电源,建议研究出台“两部制”电价,明确装机容量电价的适用范围和国家补偿标准,以提高项目投资的积极性。
开展太阳能热发电对电网支撑能力的研究:建议相关单位结合大基地千万千瓦级直流送出特点及电网特征,开展太阳能热发电参与电力系统调峰、调频的研究,优化电网运行控制策略,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类电源的容量配比。
深化太阳能聚光领域的技术创新:建议持续深化太阳能聚光系统的研发,开发低成本聚光器和镜场控制系统,提高聚光器动态准确度,减少集热系统的溢出损失,降低聚光场成本。
实施创新型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议加快实施各类创新型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太阳能热发电行业现状分析指出,通过市场化竞争体现太阳能热发电在电能量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推动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
开展太阳能热发电前沿技术研究与示范:建议加紧部署前沿技术研究,开展新技术示范工程,如高温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推动太阳能热发电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太阳能热发电作为一种兼具调峰电源和储能功能的绿色低碳电力供应方式,对于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中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行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为其进一步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通过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和政策支持,太阳能热发电有望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