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能源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25年储能行业现状分析:储能技术创新百花齐放
 储能 2025-04-22 11:45:14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2025年的储能行业正处于关键的发展节点。近年来,我国储能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今,行业正朝着全面商业化迈进,在装机规模、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等方面都呈现出全新的趋势。

  一、储能装机规模持续攀升,发展前景广阔

  《2025-2030年中国储能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储能在实现“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国持续完善储能产业顶层设计,促使储能装机规模屡创新高。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137.9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37.1%,同比增长59.9%。2024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规模首次突破百吉瓦时,达到109.8GWh,同比增长136%,占据全球市场份额六成,连续3年保持全球新增装机量第一。到2024年2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超过7500万千瓦,2024年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约1000小时,较2023年提高一倍,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全面提速,储能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根据相关数据预测,在保守场景下,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236.1GW,2025-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0.2%;在理想场景下,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291.2GW,2025-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4.5%。

  二、储能技术创新百花齐放,AI赋能成效显著

  在储能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众多企业在相关展会中展示了各自在储能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创新应用,比如新一代液冷储能系统等。我国在集成技术、消防安全技术等方面均取得新进展,抽水蓄能、锂电池技术发展迅速,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重力储能、飞轮等非锂储能技术也实现了百兆瓦和百兆瓦时级的应用突破,多种储能技术共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AI)技术与储能产业链的融合,极大地推动了储能技术的迭代。2024年,AI算法实现电池健康度预测精度超过95%,延长寿命10%-15%。AI在储能领域的应用体现在安全性提升、产品性能优化以及整体价值跃升等多个维度,推动着储能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智能驱动转变。

  三、储能市场竞争激烈,转型突围迫在眉睫

  当前,在新能源全面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储能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为实现行业的转型与突围,需要推动产业政策变革、关键技术突破、标准体系完善与商业模式创新,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迈向“价值创造”。

  储能行业现状分析指出,相关部门将扎实开展“十五五”新型储能实施方案研究编制工作,科学谋划“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发展规模,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加强对行业的引导。在技术研发方面,聚焦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等方向,支持先进储能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型储能深度融合;在应用推广方面,鼓励新型储能技术在电力场景的应用,推动风光储一体化、光储充一体化等新模式落地。此外,还将加快研究制定储能电池产品安全推荐目录,防范不良市场现象。同时,要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储能与数字化、人工智能融合,完善市场机制,探索储能参与碳交易路径,释放多元化的商业价值。

  2025年的储能行业,在装机规模上持续增长,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技术创新上成果丰硕,AI赋能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在市场竞争中,虽然面临挑战,但也在积极探索转型与突围之路。从规模化发展走向全面商业化,储能行业需要应对诸多问题,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政策完善和市场拓展,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转变,在“双碳”目标的实现和能源转型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推动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储能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