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建筑陶瓷行业长期以来因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而备受关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建筑陶瓷总产量预计达到55亿平方米,仅窑炉烧成段的碳排放就高达2145万吨,占全行业碳排放的26%。建筑陶瓷生产全流程的碳排放总量约为8250万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0.65%。面对如此严峻的环保压力,陶瓷行业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陶瓷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革新,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陶瓷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陶瓷行业绿色低碳制造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通过开发环境友好型生产工艺,企业成功实现了高掺量固废利用和产品薄型化。例如,利用抛光渣掺入量超过50%的低温快烧技术,以及除铁渣掺量接近50%的瓷质黑色陶瓷砖技术,大幅减少了天然矿物资源的消耗。此外,坯体配方中泥含量达50%以上的2.5毫米超薄高柔韧性陶瓷饰面板的研发,进一步降低了资源使用量。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废弃物排放,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品质。
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陶瓷企业通过引入生物质能技术和低温快烧技术,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新型连续球磨自动化智能控制系统和大型智能化制粉喷雾干燥系统的开发,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推动了陶瓷产品的绿色低碳制造,也为行业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奠定了基础。
固废循环利用是陶瓷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然而,抛光渣和除铁渣在陶瓷坯体中的应用面临泥浆解胶难、高温发泡等技术难题。通过深入研究材料特性和机理,经过数百次试验,企业成功解决了这些技术瓶颈。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在固废循环利用、产品薄型化、能源结构优化和智能化管控等方面,这些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绿色低碳制造技术已在多家陶瓷生产基地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通过开发黑金花、劳伦黑金、斯卡利古堡、维多利亚白、安娜西灰等花色多样且规格齐全的绿色低碳陶瓷砖产品,企业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还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为陶瓷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路径。
在未来3到5年内,建筑陶瓷绿色低碳制造技术将依托政策驱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逐步拓展新应用场景,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是建筑陶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必须始终以生态效益和社会价值为导向,为“制造强国”与“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更强动能。深化技术纵深,围绕“绿色智造”与“全链协同”两大核心,推动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革新的技术攻坚,将是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结
陶瓷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技术创新、能源优化、固废利用和智能化升级等多个方面。通过开发环境友好型生产工艺、优化能源结构、攻克固废循环利用技术难题,陶瓷企业不仅实现了节能减排,还推动了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化,陶瓷行业将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