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农业 资讯详情
2025年蔬菜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浙江省蔬菜产业效益持续向好
 蔬菜 2025-04-17 11:28:43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当今的农业产业体系中,蔬菜产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乎居民的日常饮食供应,也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与农业发展的重要省份,其蔬菜产业的发展态势备受关注。近年来,浙江省蔬菜产业在生产规模、产业效益、技术应用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轨迹,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深入剖析浙江省蔬菜产业的现状、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于把握2025年蔬菜行业趋势,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浙江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2025-2030年中国蔬菜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近十年间,浙江省蔬菜产业在种植面积和产量方面整体呈增长趋势,生产规模逐渐趋于稳定。从种植面积来看,2013年为64.56万hm2,到2022年增长至68.65万hm2,十年间增长了6.34%,其中2018年达到峰值71.97万hm2。蔬菜产量也在同步增加,2022年全省蔬菜产量达1920.31万t,相比2013年增加了约8.84%,2020年蔬菜总产量增量最大,达到1962.81万t。

  浙江省蔬菜产业效益持续向好。2022年蔬菜产业产值达到619.00亿元,为十年内最高峰,相较于2013年增长了约44.71%。这主要得益于多方面因素:一是农业设施技术不断发展和推广,种植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例如2022年塑料连栋大棚的应用面积达0.44万hm2,较2013年增加220%;二是蔬菜价格有所上涨,2022年全国28种蔬菜批发均价为4.69元・kg−1,较2017年增加了约25.74%;三是绿色优质蔬菜瓜果的生产规模扩大,品牌产品供给增多,营销渠道更加多样化,进一步提升了蔬菜的附加值。而且,蔬菜产业产值在浙江省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也呈上升趋势,2017-2022年稳定在34%以上,是粮食产值的近3倍,对当地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浙江省持续优化蔬菜生产技术和模式,积极推进绿色生产。研发并示范了一系列绿色高效技术,如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连作障碍防治技术以及无土栽培技术等。针对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问题,相关团队发明了蔬菜根系抗性诱导技术,创建了连作障碍防控系统解决方案,并研发了新一代轻简自动无土栽培SAS技术,有效提升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了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该技术应用广泛,辐射浙江省70%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高发区,达到了蔬菜稳产高效、安全和生态环保多赢的效果。同时,各地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探索出多种高效生产模式,像浙北平原的“番茄-甜瓜-莴苣”三茬高效轮作模式、浙东沿海的“水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模式以及浙西地区的“冬春甘蓝-夏秋黄瓜”山地蔬菜高效模式等,并且“水稻-瓜菜”轮作、“玉米-瓜菜”套作以及“茭白-甲鱼”共生等模式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此外,浙江省大力推广蔬菜自主品种,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共育成新品种(组合)388个,其中“台绿”系列西兰花推广种植面积占全国西兰花种植总面积的6%、浙江省种植面积的20%,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超5.20万hm2,台州西兰花种子国产化率提升至65%,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打破了国外公司对西兰花种业的长期垄断。

  浙江省地形复杂多样,不同区域的蔬菜产业发展各具特色。浙北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且靠近上海,市场需求大,形成了多个以加工出口蔬菜、水果番茄和番茄等为优势产品的产业区。该地区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37.19万hm2、1192.1万t,占全省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5.44%、60.31%。嘉兴南湖区蔬菜种植面积增速较快,2022年为1.34万hm2,较2013年增加了约22.85%,而杭州余杭区和萧山区因城市化发展,蔬菜种植面积萎缩明显,2022年较十年前分别减少了约40.44%、26.79%。浙东南沿海区域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形成了苍南县越冬番茄和临海市西兰花等优势区。温岭市作为“中国大棚西瓜之乡”,蔬菜种植面积较大,临海市在政策扶持下,蔬菜种植面积增速居浙东南沿海地区首位,十年间增加了约27.64%。浙南山地丘陵区地势多山,但气候适合高山蔬菜种植,形成了以四季豆、番茄等为主的山地蔬菜特色优势品种和产业区。2022年,浙江省山地蔬菜种植面积和产值分别为10.67万hm2、70亿元,较十年前增长了约7.7%、40.0%,成为山区农业的支柱和特色产业。

  二、浙江省蔬菜产业存在问题

  浙江省气象灾害频发,台风、干旱、高温、寒潮等灾害对蔬菜生产影响巨大。2022年浙江伏旱连秋旱,导致秋季蔬菜上市时间推迟一个月,较前年减产约20%。而且,浙江省设施蔬菜种植虽有一定规模,但标准种植棚仅占39%,部分设施设备存在不足、质量低和老化的问题,年久失修,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难以抵御严重气象灾害,影响蔬菜的稳定生产。

  蔬菜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人工需求大。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浙江省农业人口流失严重。2013年,从事农业人口460.98万人,占就业总人口13.40%;到2022年,从事农业人口降至203.00万人,占就业总人口5.20%,与10年前相比降低了约8.20个百分点。虽然农业技术人员总数有所增长,但县(市)农业科学院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在十年内降低了22.13%。并且,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总体偏低,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占比仅1%,远低于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导致生产效率下降,用工成本增加,同时也使得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程度加剧、机械使用率低、高素质高学历农业人才匮乏。

  浙江省蔬菜种植规模较大,但大型蔬菜生产企业发展缓慢。一方面,蔬菜龙头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2021年入围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的农产品企业中,与蔬菜产品深加工相关的仅有2家,且规模与其他省份的大型企业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加工企业产品单一,综合利用率低,90%以冷冻、脱水蔬菜等初级农产品为主,蔬菜加工转化能力约为10%,采后损失率达到20%-25%,限制了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附加值提升。

  浙江省在蔬菜质量监管方面存在不足,相关品牌安全管理、质量追溯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食品安全追溯方面,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鼓励建立追溯体系,但具体要求和责任分工不明确,导致很多质量安全问题处置缺乏依据,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浙江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蔬菜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浙江省应继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围绕农业“双强”,聚焦蔬菜育种、现代农机装备与数字农业、高效生态蔬菜种植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攻关。持续推进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填补市场空白,打破国外种子垄断局面。同时,加速科技资源下沉,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团试点工作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在蔬菜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并完善相关机制,保障科技助力蔬菜产业发展。

  加大对设施蔬菜产业的资金投入,制定设施建设标准,对老化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完善蔬菜基地配套设施。秉持设施农机-农艺融合的发展理念,鼓励有条件的蔬菜生产基地向现代化、智能化迈进。针对浙江省丘陵地区较多的特点,重视丘陵先导区的农机创新和发展,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农机服务,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农业机械化模式,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

  加强农业领域人才培育,注重提升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他们对绿色高效农业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农产品产地市场可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合作,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涵盖销售、农产品知识、客户服务、财务管理、互联网技术等方面,培养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新农人。各级科研单位也应加强与农民的合作,依托专业知识提升农业效益,吸引更多新农人投身农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推进蔬菜品牌建设,鼓励生产者利用地域优势和产品特色创建蔬菜品牌,加强质量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保障生产经营者权益,并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创新蔬菜产业营销模式,发展多种经营模式,鼓励规模主体实行全产业链运行和专业化服务外包,促进生产主体与商贸流通渠道对接,优化蔬菜产品供应链。探索建立稳定的农资供应链,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确保农资供应稳定、价格合理,鼓励农业经营主体集中采购,降低农资采购成本。

  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为浙江省蔬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制定一系列与蔬菜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蔬菜产业的法律地位和规范要求。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评价体系,严格监管蔬菜生产过程中的农药、肥料、添加剂等使用情况。加强组织和政策调整,设立农业科技管理部门间的协商机制,有效统筹和协调全省农业科技活动,推动蔬菜产业发展。

  四、总结

  浙江省蔬菜产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在生产规模、产业效益、技术创新和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也面临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高质量农业劳动力短缺、产业链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以及蔬菜质量监管体系不全等问题。展望2025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蔬菜产业规模有望继续稳定增长8%,但实现产业升级将成为关键。通过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升设施化和机械化水平、加强人才培育、完善蔬菜生产全产业链以及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等措施,浙江省蔬菜产业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保障“菜篮子”产品均衡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全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蔬菜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