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快速发展,汽车芯片作为核心部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推动国产芯片自主可控,中国正加速构建标准化认证体系。近日,国家认监委批准的5项行业标准立项,标志着我国在完善汽车芯片质量保障机制上迈出关键一步。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汽车芯片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期批准《汽车芯片认证审查通用技术要求》等5项认证认可行业标准立项,旨在系统性规范汽车芯片从设计到应用的全流程管理。这些标准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为国产汽车芯片的质量提升和产业化应用提供统一技术依据。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可有效增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确保认证审查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开展。
此前召开的国产汽车芯片产业化应用及质量提升“质量强链”交流推进会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首批通过认证的企业名单,并同步推出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版本。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汽车芯片质量认证进入标准化新阶段,为后续标准制定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框架支撑。
此次立项的标准将重点强化认证机构、设计单位、测试实验室及算力服务商的技术能力建设。通过明确技术要求与操作规范,可有效缩短芯片研发周期,降低质量风险,并推动国产芯片在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关键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国家认监委强调,后续将广泛吸纳行业意见优化标准内容,确保其科学性和实操性。
新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不仅规范了认证审查行为,更通过技术门槛提升倒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加速国产芯片可靠性水平升级。此举将显著增强中国在国际汽车芯片市场的竞争力,并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安全可控提供核心保障,助力“汽车强国”战略全面落地。
总体来看,此次认证体系的升级不仅是对国产汽车芯片质量的规范化要求,更是产业迈向高端化的关键支撑。通过系统性标准建设、多方协同创新和持续技术攻坚,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将加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