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农机装备出口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作为全国重要农机生产基地之一,浙江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在国际市场开拓中表现亮眼。2024年12月,该省农机出口额达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7%,印证了国产农机在国际竞争中的蓬勃活力。从个性化定制到智能化创新,从产品输出到全产业链协同,中国农机企业正通过多维度突破打开全球市场新空间。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农机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浙江永康作为全国知名农机制造基地,其企业以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为核心竞争力。在春耕备耕关键期,当地农机生产线马力全开,平均每4分钟就有一台设备完成组装下线。针对非洲、东南亚等丘陵地形国家的特殊需求,企业重点研发轻便灵活的小型多功能农机。例如某款手扶拖拉机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一机多用”,可快速更换旋耕、播种等多种农具,年出口量达25000台以上。
为适应不同地区农业特点,企业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在东南亚推广高性价比机型,在南美强化设备耐用性测试。某老牌出口企业的海外订单预计今年同比增长30%,其研发的大马力柴油发动机已在越南市场获得成功案例。通过“本土化改良+定制化服务”双轮驱动,浙江农机正逐步突破技术壁垒与文化差异的双重考验。
在农业数字化浪潮推动下,智能分拣设备成为出口新增长点。杭州某初创企业研发的水果全自动分选线,每小时可处理2万个果实,通过AI视觉系统精准识别果品重量、糖度及外观瑕疵,并配套二维码溯源体系降低损耗。尽管成立仅5年,该企业已通过三代技术迭代攻克效率与精度平衡难题。
面对海外市场差异化需求,企业采取“展会引流+定制研发”模式:计划参加香港、德国等国际专业展会对接东南亚榴莲分拣、中东芒果分级等项目。其生产基地与传统制造企业形成互补——核心智能模块自主研发,通用零部件则依托本地产业链降本增效。这种轻资产运营策略助力企业在保持研发投入的同时实现快速扩张。
为系统性提升出口竞争力,浙江正从技术支撑到配套服务多维度发力。金华中非农业科创园建设加速推进,通过模拟非洲气候条件筛选适配作物品种,并搭建农机展示培训售后一体化平台。当地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针对性试验:比如在沙质土壤环境中测试深耕机械可靠性,在陡坡地形验证微型拖拉机操控性能,确保产品“出海”后能快速融入本土生产体系。
统计显示,浙江现有超4000家农机制造企业中,75%具备出口能力,东盟、欧盟仍是主要市场,而非洲地区近五年年均增长率达20%,今年前两月出口额已达2.5亿元。未来三年,浙江省计划建设3个非洲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并组织50家企业开展跨国技术合作。通过“产品服务标准”三位一体输出,中国农机正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的新阶段。
结语
从传统耕作设备到智能农业解决方案,中国农机产业在海外市场展现的不仅是制造能力的提升,更是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的战略眼光。随着全产业链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国产农机必将以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贡献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