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蓝莓营养丰富,品种也是非常多,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孕妈妈。近几年,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蓝莓的健康价值愈发受到重视,这为其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蓝莓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我国栽培蓝莓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初期发展非常缓慢,产量主要以野生资源为主。直到2000年以来,随着辽宁、山东、黑龙江、北京、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区相继对蓝莓进行了引种试栽,我国蓝莓产业进入规模化栽培试验示范阶段。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蓝莓栽培面积达到了143.82万亩,总产量更是高达78万吨,远超美国、智利等传统蓝莓生产大国。云南,作为蓝莓的重要产地,其蓝莓总产量达到18.29万吨,稳居全国第一,被誉为“全国现代蓝莓产业的引擎”。这使得市场上的蓝莓供应量大幅增加,价格也相应下调,消费者们期待着蓝莓能以更亲民的价格和更优质的品质走进千家万户。
在进口方面,虽然中国蓝莓鲜果的进口量在2012年后持续攀升,但自2022年起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归功于云南产区蓝莓鲜果成功填补了冬季市场的空白。而在出口方面,中国蓝莓鲜果自2020年首次出口至俄罗斯以来,出口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至2024年已达12个,且出口量逐年攀升。
目前,我国蓝莓产地可分为胶东半岛蓝莓产区,长白山、大小兴安岭蓝莓产区,云贵高原蓝莓产区,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南方地区五大产区。
1、设施生产将成为未来蓝莓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在我国蓝莓露地栽培生产中,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成为减产、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长江流域的倒春寒,长江以北产区果实成熟期连续降雨、局部地区的冰雹灾害,北方产区的越冬冻害已经成为我国蓝莓生产中的主要危害。云南产区露地生产也面临秋季大量二次开花,越冬期间的瞬时低温导致严重的坐果不良和产量与品质下降。采用设施生产是解决以上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而且鲜果商品率比露地生产可以提高30%以上。云南产区设施生产方式还具有防止日灼和由于紫外线过强导致树体生长缓慢的作用。因此,2020年以来,我国主要产区新增种植面积中90%以上为设施生产,并成为我国未来蓝莓生产的主要趋势。近3年,长白山产区和辽东半岛产区,利用设施避雨、防雹栽培也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2、产区区域化和品种区域化
蓝莓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蓝莓喜冷凉气候条件,生长季节高温对生长、结果不利,果实成熟期高温导致果实变小、树体衰弱,以胶东半岛产区为例,果实成熟期温度条件不仅影响果实的大小,对果实的风味品质也影响极大。在果实成熟期气温较低(多数<30℃),且昼夜温差大(10℃)的云南产区,含糖量可高达17%以上,而在果实成熟期持续高温(30℃),且昼夜温差小(<10℃)的广州产区,含糖量则在14%以下。
3、销售渠道、销售方式等逐渐呈多元化发展
随着消费者对蓝莓需求量的进一步增长,蓝莓需求逐渐渗透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蓝莓产品的销售渠道、销售方式、销售地点逐渐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具体俩看,目前我国蓝莓销售渠道从线下销售向线上销售扩张,且线上销售占比呈扩大趋势;销售方式从单纯的农产品销售逐渐向农、文、旅结合的游客采摘、产品加工等方面扩张;销售地点从早期以高档零售商店为主,逐渐按不同品种出现区分:鲜果销售主要在大型超市、高档住宅区附近的市场、品牌专业店等,深加工产品以集采、私域购买、精品超市、便利店、餐饮店为主。
2025年,蓝莓行业在产品多元化、种植标准化、产业智能化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技术瓶颈、成本压力等挑战。然而,随着政策支持的加强、消费升级的推动以及技术创新的加速,蓝莓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未来,蓝莓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以提升自身竞争力,推动蓝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蓝莓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