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中国2022年一季度网约车用户使用率39%,当下,我国网约车市场竞争激烈、互联网流量风口已枯竭,走向国际化是线下达到开源的唯一方法。面对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网约车巨头公司需要尽快找到控制成本、稳定盈利的方式。
糟糕的投资眼光和同行的不作为,给网约车老大Uber的一季度成绩单蒙上污点,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比如上文提及的Uber两笔失败投资滴滴和Grab,日子更加不好过。根据滴滴不久前公布的2021年年报,其全年营收为1738.27亿,同比增长22.64%,但亏损额同比疯狂扩大365.06%至106.08亿,“亏损额日均增长1%”成为滴滴留给外界的最深刻印象。
众所周知,和实现多元化转型的Uber相比,滴滴、Lyft营收都仍高度依赖网约车业务。不断捣鼓社区团购、货运业务的滴滴,上一财年中国出行业务营收占比还是高达92%,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全年营收仅分别为36.2亿和96.8亿元。从这几个头部平台的业务状况足以表明,网约车市场正处于绝对低潮。
疫情的确让网约车需求在短期内大幅减少。以国内市场为例。根据高德大数据的报告,2022年3月份全国网约车订单数同比骤降19%至5.4亿单,是2021年1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相对应的,是网约车的重点市场、一、二线大城市居民出行率的下滑。
2018-2023年中国网约车行业现状、前景、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100城拥堵延时指数平均值为1.51,上海、深圳两个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一线城市甚至要低于这个平均水平。
跟踪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近140家运营商出行数据的研究机构报告称,去年上半年全球网约车市场总收益下降18%,总预订量也大幅下滑,预计整个共享出行市场最快要到2022年年底才能迎来复苏。按如今的情况来看,报告数据并非危言耸听,网约车市场的颓势或许真的超出了业界的预期。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网约车行业一些由来已久的问题——特别是成本失衡和营收结构单一。在疫情的冲击下,这些问题被进一步放大,才会导致各大头部平台陷入困境。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全国共有267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4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407.3万本、车辆运输证163.4万本,环比分别增长0.5%、0.2%。
网约车行业进入2.0时代,存量竞争愈演愈烈。但是,存量时代的竞争逻辑与增量时代完全不同——这个时候,伴随着消费者不断成熟,网约车平台需要通过更高性价比的服务来培养忠实用户。
培养忠实用户,就是占领消费者心智。曹操专车通过产业链整合、产品升级,回归行业初心,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以实惠的价格享受专业的专车服务,为百姓出行提供了更多元更优质的选择。
同时,曹操专车作为“国民专车”落地,也改写了行业内对专车的定义,拉升网约车行业服务标准,也探索出一条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实施路径。
2021年以来,政府陆续出台相关监管条例,加速落地网约车强监管,网约车平台的合规化经营已经势在必行,规范化成为了网约车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作为曹操出行的新产品,曹操专车的推出也表达了曹操出行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决心。
从网约车行业来看,曹操出行无疑树立了一个行业新标杆,引导着整个行业向着更健康、专业的方向发展;对整个大出行行业而言,曹操出行又积极探索行业新生态,形成示范效应,让网约车2.0时代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上就是网约车行业的大致介绍了,如需进一步了解更多相关行业资讯可点击中国报告大厅进行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