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生鲜电商的订单量一度迎来暴增。从订单量来看,据每日优鲜方面透露,疫情期间,每日优鲜实现了同比4倍左右的交易额,客单价达到120元,返工前的峰值达到150元。美团买菜则对记者透露,疫情期间,北京地区的日销售量最高为春节前的两到三倍。叮咚买菜则告诉记者,疫情暴发期间,一位上海用户甚至一次性买了76件商品,其中包括6袋米、2桶食用油、3箱牛奶,还有各种蔬菜、零食、水果等。
从用户量来看,2020年1月22日至2月6日的两周内,主流生鲜平台每天的新增用户规模都在1万以上,其中盒马、京东到家和叮咚买菜在2月6日当天的新增用户均超过了4万。
生鲜电商迎来流量红利,2020年一季度活跃用户相较同期增加65.7%,日均活跃人数、人均单日启动次数、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等维度数据都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2020年一季度生鲜电商行业日均活跃人数为658.1万,较去年同期增长104.8%。
这次疫情给生鲜行业带来了一些机会。具体来看,一是需求量的增加,而这意味着企业现金流的增加;二是用户习惯的养成。在春播看来,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改变。订单量相比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有所下降,但对比去年还是有所增长的。
疫情的出现对生鲜电商而言会起到积极作用,但作用的大小还不好说。疫情期间,从整个电商消费用户的体量来看,生鲜电商们订单量的暴增未必意味着用户量的暴增。疫情出现后,选择生鲜电商的群体本来就是生鲜电商的存量或者潜在消费群体。由于网购门槛以及消费习惯的限制,生鲜电商用户的实际增量仍然有限。疫情带来的增量甚至有可能透支部分平台今后一段时间的增长空间。
疫情终将被战胜,生鲜电商行业在经历短暂的繁荣之后,能否解决致命问题,是行业未来的关键所在。虽然疫情给行业带来利好,但生鲜电商作为一个发展已久的行业,其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根据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收到用户维权案例整理发现,生鲜电商行业乱象丛生,问题商品充斥,消费纠纷不断,消费维权困难,亟待规范整治。其中主要有商品品质不过关,食品安全难保障;商家久未发货,物流时效低;虚假促销“诱导”消费;下单容易取消难以及平台售后服务差等问题。
在行业口碑方面,生鲜电商网络口碑值为49.1,口碑偏负面。疫情期间生鲜电商迎来风口,但其商业模式十分“烧钱”,加上产品同质化、同行之间通过“价格战”进行竞争,企业资金链依赖强度加大。如何优化供应链管理、减轻运营成本、提高造血能力,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鲜的本质是零售,遵循零售业全链条规律,有效的物资储备、人员保障、全链路打通、更多线上入口及场景等模式创新是为发展之道。同时,健康意识深入人心,会拉动健康食材需求的增长,短期保鲜、冰冻冷鲜、长期优鲜等品类未来会有很大增长空间。
日趋集中的生鲜电商平台,想要持续赢得用户、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大规模扩充品类、拓展渠道、升级全产业链条及供应能力,变成一个能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全场景全品类的服务平台。
长远来看,疫情并不是生鲜电商发展的强心针。在人们生活逐渐回归原有轨道的当下,生鲜电商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找准自己的差异化道路,才能真正抓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乘势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