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批发价格小幅波动,其中猪肉价格为每公斤36.39元,比前一周下降0.4%。根据相关部委要求,9月19日13时至16时将组织实施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工作,方式为竞价交易,交易数量为1万吨,每个企业成交数量不超过300吨。这意味着,19日将有1万吨猪肉进入市场,在供应增加后,猪肉价格有望下降。
为了保障猪肉供应,此前许多地方的储备冻猪肉早已开始投放市场。比如,济南市在9月12日投放了1500吨储备冻猪肉;广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和广东省财政厅中秋期间也组织投放了1260吨省级储备冻猪肉。
不过,也有不少消费者对投放市场的中央储备冻猪肉的食品安全提出了质疑,认为冻猪肉是“僵尸肉”,吃了会有害健康。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传播部主任阮光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储备冻猪肉不是“僵尸肉”,“僵尸肉”只是公众用来形容那些放了很长时间的肉,业内对此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阮光锋表示,一般来说,储备肉的存放条件是零下18摄氏度,保存时间6个月,但并不是说把肉冻上6个月,而是在进货销售过程中不停地更换流动,消费者买到的就是冻鲜肉,国家标准也限定冷冻肉类的冷冻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在营养价值上,储备冻猪肉和新鲜的猪肉并没有太大差异,完全可以放心食用。”据阮光锋介绍,国家把储备冻猪肉投入市场后,在一些大型超市、菜市场都可以买到。而且消费者会发现,储备冻猪肉的价格会比鲜猪肉价格要便宜。
2019年1-8月猪肉累计进口增速已超过40%,2019年全年进口量将在200万吨左右。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称,2019年和2020年猪肉进口量将分别达到170万吨和200万吨。彼时,我国猪肉进口尚未呈现大幅上涨情况。然而,中国养殖业联盟数据指出,2019年猪肉缺口在1000万-1200万吨之间。这意味着,仅仅依赖进口并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自非洲猪瘟疫情爆发以来,国内生猪产能持续下滑。截至今年7月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2165万头,同比下降31.9%。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猪肉产量5404万吨,而该年度进口量仅占国内产量的2.21%。
中国猪肉产量在全球的地位十分重要。猪肉供给主要还是靠国内市场,进口的空间非常有限。“在非洲猪瘟疫情背景下,无法依靠全球市场弥补国内不足,现在要想方设法恢复老百姓生猪生产,国内猪肉产量还是要靠自己。”
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南方的蔓延形势有所缓解,大规模抛售已减缓,但在疫苗短期内无法上市的背景下,养殖户生猪复养存在难度,产能依旧处于下行趋势,未来我国猪肉市场将面临较大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