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宏观经济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统筹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
 生态经济 2008-04-10 10:51:00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题。同时,按照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切实提升民生水平,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统筹协调好生态经济发展与民生水平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新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等诸方面的关系。

  培育和发展生态经济是今后长期的产业导向和选择。生态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社会系统。因此,必须创立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做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的宏观战略选择,民生问题则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微观基础,必须统筹兼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不一致,甚至相背离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不匹配。各地对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两者间的关系虽然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自觉地割裂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间的内在联系,为发展生态经济而发展生态经济,为提升民生水平而提升民生水平,还未深刻认识到发展生态经济只是一种手段,而提升民生水平才是根本目的。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财政相对宽裕的地区在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同时,尚有一定的财力用民生水平提升,而经济欠发达、基础较薄弱的地区,易出现占用民生投入、影响群众利益的现象。

  2、发展定位与地区发展实际不协调。生态经济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农业生态经济、工业生态经济和服务业生态经济等多种产业类型,具有资金投入大、投资周期长、人力资源要求高等特点。但不同类型生态经济的发展条件也是有差别的,工业和服务业生态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较高,而农业生态经济则相对较低。因此各地在推进生态经济发展时,要因地制宜,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选择符合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不能因为工业和服务业生态经济附加值高,短期效益显著,而脱离发展阶段,盲目跟进,提出不切实际的数量目标要求。

  3、利弊权衡与博弈不对等。生态经济作为高端产业和朝阳产业而倍受青睐。然而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迫于区域间的同质竞争,明知有弊,也往往开出有损民生的优惠条件,大包大揽,不计成本。或是将土地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或是给予各种性质的利益返还,甚至“过度热情”,原本应由企业投入的相关建设,地方政府也给予买单。
  发展生态经济和提升民生水平是科学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坚持同步规划和科学规划是发展生态经济、提升民生水平的重要前提。发展生态经济是科学发展大背景下对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的颠覆,又是缓解环境承载压力的必然选择。提升民生水平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最现实的体现,民生不仅关系着百姓的切身利益,反过来也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因为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内需支撑,这都离不开民生水平的提高。因此经济发展需要规划,提升民生水平也需要同步规划。各级党委政府在决策中,要同时关注两者各自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将两者同步和科学地规划,改变以往只重经济发展规划而轻视民生发展规划的倾向。

  发展生态经济必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生态经济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譬如中西部地区应以保护生态为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控制人口,利用比较优势适当发展生态经济,比如发展风能等等。在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则应继续降低能源消耗,走集约发展之路,在注重修复曾遭损害的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拓展生态经济新的产业领域。

  加快社会保障机制和民生提升机制的建设。民生问题的本质是不断满足群众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民生需求是动态变化的。目前我国的民生保障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其提升机制也尚未建立,原有的农业社会及半工业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生态经济的发展要求,生态经济的发展亟需更加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来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要创造条件、引导民智、服务民生,在满腔热忱地抓生态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考虑好民生发展问题。在生态经济战略实施起始就从制度和操作层面上统筹安排,从政策上予以具体体现,让人民群众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取向,共同参与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来源:新华日报)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生态经济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