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产业网:建新农村之业,莫过于完善推广现有成功经验,让千家万户齐能上阵,都得实惠。经过几年的奶牛养殖实践证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奶牛养殖业就是如此。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奶牛养殖始于1987年,零星散养持续到1996年,当时的盟委行署才提出发展奶牛业的思路,发展奶牛专业户和奶牛养殖小区,在2002年底政府才真正把这项产业大张旗鼓地去组织扶持实施,2003年形成规模,至今全市奶牛专业户已发展到4.8万户,覆盖580多个养殖村,存栏奶牛30多万头。鲜奶年产70万吨,奶产直接收入11.47亿元。据抽样调查农牧民人均奶业收入255.27元,为年均纯收入的17.4%。奶产业不失为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也是加速培育新农村建设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其理由:
具有自然气候条件的比较优势。乌兰察布市地处北纬40-45度,世界奶牛养殖带,气候非常适宜奶牛的生长发育。奶牛有一显著生理特点就是皮厚耐寒不耐热,被毛是随着气候温度变化而变化,但它的皮厚是不会变的,况且随年龄的增长皮肤厚度也在增厚,这对于严热的沿海和南方地区热量的散发是有着极其的影响。尤其是夏秋季体内热量蓄积易发生中暑和乳热症,严重的影响了牛的采食消化吸收和产奶量、牛奶的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我市在炎热的夏秋季昼夜平均温度也在25℃左右,这样现象是不存在的。一年四季都是奶牛生长发育的良好气候环境。过去我们曾发展过猪、鸡、兔,但由于气候不适宜、不具备发展优势、经济效益不高。奶牛是草食动物,具备了在我市的发展比较优势,应该大力发展。
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恢复。我市地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无霜期短,冷季寒冷而漫长,而且冷季与风季同期存在。若种粮就要耕翻土地,这样土地在3/4的冷季由于没有覆盖物,表层土中肥沃的土壤被风吹走,剩下的是沙粒,造成土地沙化,若种草冬季有牧草覆盖地面,细土不易被风吹走,也就避免了土地的沙化退化。过渡放牧也是引起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养殖奶牛以舍饲为主,不会造成过渡的放牧,既避开早春干旱季节耕作农作物土肥流失,又恰逢雨热同季种草良机,改单一种粮为种草养畜,立草为业使农民种草养牛像种粮一样的重视,成为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在种植业内部,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顺应了客观自然的规律。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恢复的产业,才是我们大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朝阳产业。
凸现出比较效益。尽管在近二年奶牛养殖效益低下但每头牛年净收入也在1500-2000元之间,养一头奶牛比种5亩水地、十五亩旱地的收入要高。而投入产出比较合算,劳动效应大。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据本人在2006年乌兰察布市十一个旗县市区的初步调研资料表明各地利用牛粪作为有机肥种植马铃薯比利用化肥提高亩产量的23.6%。比用猪粪和草木灰混合有机肥提高亩产量8.7%,可见牛粪在种植业中的比较效益是显著的。目前我市牛粪的价值为每立方米为30元钱左右。一头牛年产牛粪约为15立方米,奶农增收约450元。况且利用有机肥生产出的有机食品价格要比普通食品高出1倍到几倍,并很畅销,特别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大量饲养奶牛可以把牧草和作物秸杆“过腹还田”,转化增植,促进农业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实现农牧业的循环经济。
带动了相关产业。奶牛养殖业不仅促使种植业,而且促使种植业向养殖业转变,“为牧而农,为养而种”,首先实现了第一产业革命。
在产业化发展上孕育出内蒙古“伊利、蒙牛”两大现代化龙头工业企业。乌兰察布市的“牛妈妈”、“天辅”、“雪原”、“虎山”等乳产品加工业也脱颖而出。衬托着我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近距离地实现两大龙头企业和小型企业奶源基地的覆盖。龙头企业第二产业异军突起。乳制品、饲草料加工购销、运输、仓储、劳动及其他服务业等的第三产业随之蓬勃兴起。据初步测算与奶牛业相关的第三产业服务的劳动力在二十万人以上,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四分之一。为劳动就业提供了平台。奶牛养殖不仅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富民产业,同时已成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的优势产业。不仅惠及“三农”而且关联“三产”,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这一辉煌的产业也在不时地屡陷困境
高价奶牛不负重压,巨额还贷,忧心忡忡。应该肯定我市奶牛业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各级政府功不可没。如果不是当年政府统筹集中外购,就没有今天这样上规模的一项主导产业。但其中部分旗县市区出现的“政府统贷、信用社放贷、奶农借贷”后遗症逐步显现。当时从澳大利亚、新西兰买回的奶牛每头都出1.5-2万多元的高价。而今这些牛每头仅可卖到5-6千元,奶牛没出门,而且由小养大,结果还赔钱三分之二。日产奶40斤以下的奶牛已进了屠宰场,每头仅卖3千元左右,实在是赔得无法算帐。当初政府行为匹配贷款放给农户,都按此基础价来计算养奶牛效益,生产一头刚出生的小母牛犊就卖1万多元,而今母犊落地价值500多元钱。而且有价无市。与当初的期望值相距甚远。“世行贷款”和信用社贷款陆续到期,贷款户埋怨政府当初逼贷而今拒绝还贷,也无力还贷。把还贷难扔给政府去吃“苦果”。殊不知当初想靠奶牛一夜致富的期望值过高,满脑子憧憬着“家有一头牛,吃穿不用愁;家有两头牛,盖座小洋楼;家有三头牛,坐上飞机去旅游”。一旦这个美梦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便觉的心里不平衡,喊冤叫屈。值得一提的是奶牛价格远远超出其价值,是不尊重价值规律所受到应有的惩罚。巨额借贷不堪重负,牛价大跌雪上加霜,奶农真是叫苦连天。
奶价太低挫伤了养牛的积极性。各地奶农强烈反映养牛难,卖牛难,还贷难,卖奶难。关键在于价格调节不合理,比如说:进口奶牛的价格不该如此高昂却是实现了高价,而鲜奶收购价不该低的则执行着与成本价相距甚远的太低价格。本来收购原奶价格应遵循价值规律,体现出原奶的成本价。据本人在2005年全市十一个旗县市区奶牛科技培训工作中所调研资料表现当年原奶生产成本价为每公斤2.08-2.28元,收购价则是每公斤1.72元。2006年-2007年4月份原奶成本价为每公斤2.12元-2.32元之间现行的收购价每公斤虽然上涨了0.04-0.10元,才是1.76-1.82元,距离成本价相差甚远。这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势必伤及奶农。因此出现卖母牛或育肥奶牛当肉牛销售的现象。群众形象地说是“砍了摇钱树当柴烧”的做法。造成奶价偏低的原因是国内乳品业的暴利所致。企业联手压价,奶农哭笑不得。
产业链条中利益分配不均,工农反差过大。有的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奶牛和鲜奶价格下滑是一种正常的理性回归,是价格适应价值的渐进表现,也是从无序竞争到有序竞争的正常过渡。可客观存在着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奶业在违背价值规律低价收购奶农的原奶时还百般刁难,十分挑剔,高喊不堪重负又飞速做大做强。且不说几大乳业集团年年大规模扩张哄抢龙头老大地位。和数以亿计的高价电视广告,世界或国家性的公益事业赞助费,单从最终企业受益情况分析,得利的大头还在加工企业。
就以蒙牛为例:2005年企业财务报告总收入108.25亿元。较上年增长50.1%,纯利润达到4.568亿元。比国际乳业巨头“雀巢”公布的利润还高出两倍,伊利年纯利润也在7.2亿元。这一增长速度主要依靠于中国农民“第一段原奶生产车间。”形成了奶源基地赔上钱的为企业属地做贡献的怪圈。相形之下奶农辛辛苦苦生产出的鲜奶,成本再高也得低价出售,难怪奶农无可奈何,另择他业。目前全市的养殖户和奶牛数量都在,大幅度地减少,再从企业销售产品的终端剖析:也以蒙牛生产的220ml纯牛奶为例市场零售价每袋为1元,每公斤这样的奶价为4.5元。拿出企业经营销售成本为25%,利润20%,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原奶成本,按这样的计算原奶成本每公斤应该是2.475元。而现行奶价每公斤还不足2元,最高为1.82元。工农反差之大能不损伤农民的养牛积极性吗?
经营管理粗放,养殖效益低下,缺乏服务保障,影响生产水平。在2004年—2005年的科技下乡服务过程中经调研资料表明,全市有20%的农户冬季引进良种奶牛竞按过去养黄牛一样饲养。冬季没有暖圈,光是厂棚,到处透风。没搞青贮,也不搭配青干草,一年365天都是玉米秸秆和玉米秸秆压缩块草喂牛。结果产下牛犊后头胎牛日产奶量仅为10公斤。同样引进良种奶牛有20%的农户精心喂养,有暖圈、有青贮草搭配,头胎牛日产奶量达到20-25公斤。有的还增加些青干草全价搭配饲喂日产奶量达到了30公斤以上,很显然就饲草全价的搭配,冬季舍温的提高日产奶量提高了1倍以上。奶牛养殖只有加大投入,才能获得高效,像有些农户经营管理如此滞后,连起码的青贮饲料都不喂,更不搭配青干草怎么能使奶牛高产呢?甚至反反过来还把效益不佳归罪于政府号召养牛身上。可见科学养殖技术跟不上去还普遍存在。疾病就会不断的发生,给养牛户带来很大的威胁和损失。有的农户饲养方式不对头,饲草单一,饲料也缺乏按不同生产周期去科学的全价搭配,一味追求品牌饲料,既费钱又不对路,增加了成本,影响了效益。大部分农户对一些高龄,低产奶牛不及时淘汰。在繁育方面,奶牛档案不健全,配种底数不清,曾用高价引回的具有相当种用价值的国外良种奶牛,现在已见到三代牛犊,不及时更换精液来源极易出现近亲繁殖。基层兽医人员少,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奶牛保障体系更为薄弱,奶农无法抵御不可预见的风险,后顾之忧难以解除。
展望未来,奶牛养殖也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
奶牛养殖前景广阔。2002年农业部启动了“奶业行动计划”,提出了不仅将奶牛业的发展作为今后畜牧业结构调整首要地位,而且要加速奶类企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集团化的步伐。我国计划到2015年牛奶总产量将由目前的1700万吨增长到3300万吨,全国人均消费量由13千克增长到23千克,这就意味着我国奶牛存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一倍。这就给我们政府提供决策,要牢固树立奶牛养殖的主导地位,把奶牛养殖作为引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来对待。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调动奶农的积极性。目前我市牛奶养殖已摆脱了高价奶牛所致的负面影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奶牛产业发展“三补两免一提高”,其中贷款利息补贴做了明文规定“凡我市农牧民2004年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购国外良种牛的,利息的50%由各旗县市区政府筹集资金进行补贴”。良种补贴每头牛20元,用于冷配所用冻精补贴上。对冷配用液氮每升补贴4元。
补贴资金从转移支付中解决。基层防疫人员岗位补贴,每个乡镇7000元,免收国家规定的奶牛防疫费。减免拉运鲜奶车辆的养路费和工商管理费。提高鲜奶收购价。对我市销售到蒙牛、伊利、牛妈妈等乳业加工企业的鲜奶,企业收购价格每吨在20-30元。着重从可供养牛农户种植饲草料土地上给予扶持。例如在未列入国家生态建设项目的土地中发展草业,组织水利工程,集中连片承包给饲草料生产大户或企业,种植青玉米或优质高产牧草向奶牛养殖户提供优良牧草。因奶牛养殖最终走园区化、规模化道路,随着土地退耕还林面积的逐步扩大,可供种草土地面积也相应减少。每家每户都要靠种植饲草料自给养牛是供不应求的。
另外,应该把未列入国家风沙源、天保等工程项目的退耕地在更新换茬期重新纳入退耕种草项目中,优先转拨给养牛户,享受每年每亩160元的补贴,一头牛按三亩草计算,年每头牛又能增收500元。降低了奶牛成本。还可以考虑把我市每年为养奶牛而拿出来原种粮的二百多万亩滩水地种草玉米,因此享受不到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争取回来补贴给奶农。
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奶牛养殖的稳定发展。在目前加工企业垄断奶价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应从现在牛奶的成本价着手,采取一切尽可能采取的措施,使牛奶收购价达到成本价。是否考虑以成本价作为奶农的最低保护价。试想以旗县城镇为单位每个旗县办一个乳品厂,牛奶收购价就以各地牛奶生产的成本价为基准收购奶农的牛奶。这类乳品厂就是要解决当地牛奶收购价,体现出成本价来。加工企业紧紧围绕保护奶农利益,促进奶牛养殖的发展这一主题,先开辟消费市场,然后扩大经营销售,以奶农的牛奶成本价来提高牛奶收购价,保本经营,扶持地方奶牛养殖。尽最大可能扩大产业链条中的农民利益。也可以走乳品加工企业同时也生产自己的科学全价配方饲料与奶农通过奶牛和牛奶的纽带成为加工厂的股东。享有平等的权利。一方面形成了利益一体化的新机制。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也能节本增效一举三得。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安全可靠的乳制食品,同时对奶牛、牛犊、人工、草料等各方面的价格进行研究调控,引导奶牛业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良种奶牛繁育体系的建设。当前正值“奶牛热”冷却后徘徊期。抓住这一机遇,选优劣汰。我市通过几年来政府扶持和引导,引进具有相当种用价值的国外优良品种的奶牛。已为我市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进口良种奶牛今年已产下第三胎,一、二胎已进入配种期,需及时更换不同来源不同品系的冻精,必要时考虑用胚胎移植来更新冻精冷配。否则势必造成近亲繁殖现象。目前我市在奶牛良繁体系建设中冷配为主,但冻精是关键,要有详细的冻精冷配登记和奶牛个体档案建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进口良种奶牛的遗传力,全面提高高产奶牛核心群的生产性能。
加大科技含量,健全保障体系,实现降本增效。加大科技投入是壮大奶源基地,提高奶牛养殖效益的根本保障,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要用新的方法去饲喂奶牛将千年习惯散放饲养改为舍饲。推广玉米青贮、苜蓿干草或其他青干草饲草全价搭配饲喂奶牛。采用绿色营养专用全价饲料配方。在微妙的管理上也可增加出不可估计的奇效。例如:冬暖圈、饮温水、铺褥草、晒太阳、夏遮阳、饮常水。常年每天刷牛体,运动、听音乐,注意每年修牛蹄,喂青贮与青干草搭配等等的一系列人性化管理就可提高20%以上的产奶量。经自己多年来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总结发现,在奶牛产后1个周进行驱虫,半月后可提高日产奶量3-7斤,因此搞好疾病防治更不可忽视。
每年对奶牛进行两次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炭疽等疫病的检疫和预防接种。奶牛养殖业、前联种植业,后接加工业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大力发展奶牛业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头戏”,也是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惟有从转变机制入手,健全保障体制,消除奶农后顾之忧,才能使奶牛产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当务之急是政府要制定奶牛保障办法,是否采取奶农出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帮一点的办法,缴纳保证金,让所有奶牛都加入财产保险,抗御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还要引导乳品企业与养牛户之间建立和谐共生关系。企业着眼自身发展的需要,巩固自己的产业链条,就要顾及奶农利益,适当提高鲜奶价格,去顺应奶户因饲草料价格所造成的利益损失略加弥补。另外,应建立奶农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奶农组织起来,成立奶农协会,联合会或合作社,代表奶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仅明晰与加工企业的供货合同,而且对原奶收购、技术培训、疫病防治、良种繁育等社会化服务,避免价格涨落对奶农经济利益的影响等各方面都能形成一套管理服务体系。总之要把发展奶牛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作为有效改善奶农生产条件的适宜形式,成为分散的小生产连接大市场的桥梁,也将是维护奶农利益,保障奶农权利,促进奶业振兴发展的有效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