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与餐饮业工业化发展,预制菜逐渐成为消费者餐桌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6173亿元。与此同时,围绕预制菜的争议持续升温——某头部餐饮品牌与知名科技博主关于“是否使用预制菜”的公开争论引发全行业关注,这场矛盾不仅暴露了消费者对预制菜透明度的需求,更折射出行业标准化进程中的认知鸿沟与监管挑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预制菜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根据2024年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被明确定义为: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并需加热或熟制的预包装菜肴。该定义排除了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点、盒饭等)。然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远比行业标准更宽泛——许多顾客认为,只要非现场从零制作的菜品均属预制范畴,甚至包括中央厨房集中配送的半成品食材。这种差异导致餐饮企业与消费者的信任危机:某头部品牌创始人公开质疑知名博主对其使用预制菜的指控时强调,其门店使用的切配蔬菜、腌制肉类等均属于“预处理食材”,需经现场烹饪完成菜品,未违反国家标准定义。
预制菜在C端市场增速显著:2023年电商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160%,年轻群体(占比超60%)成为核心消费者。然而,这场争论凸显出行业亟待解决的痛点——标识规范缺失。目前我国尚无全国性强制规定要求餐饮企业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导致消费者知情权受限。部分先行者如某连锁品牌已自发标注菜品制作方式(如“现制”或“预加工”),但行业缺乏统一标准。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7月湖南省市场监管部门明确将“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纳入地方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并计划推广至全国。这一举措若得以落实,或将推动企业主动拥抱透明化趋势,例如通过菜单标注、厨房开放参观等方式增强消费信任。
为解决当前矛盾,需从多维度推进:
2025年的这场争议揭示了中国餐饮业在迈向标准化的必经之路:预制菜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形态,其发展需要行业规范、企业透明化和消费者认知提升的共同推动。当监管框架完善、信息对称实现时,预制菜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与市场双赢的选择,而非争议焦点。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与政策落地,餐饮业或将以更成熟的方式平衡效率与品质,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