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8月末,中国银行业的存贷款格局正经历结构性调整。居民存款向理财、基金等资管产品转移的趋势持续深化,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与资产收益下行的矛盾凸显。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工具优化负债管理,并依托智能投顾技术提升财富管理服务效能,在市场波动中探索息差修复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银行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13家主要商业银行(含6大国有行及7家股份制银行)个人存款余额达112.07万亿元,同比增加11.9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分别新增2.31万亿和2.3万亿个人存款,但同期非银机构存款激增2.14万亿元(央行7月数据),暗示资金向资本市场迁移的拐点出现。
理财市场成为存款分流主渠道。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突破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约7000亿元;预计7月进一步增至32.67万亿元。银行通过智能算法优化产品组合推荐,结合客户风险画像精准匹配资产配置需求,推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3.18%至3804.53亿元。
尽管定期存款占比达59.7%,较2024年同期上升,但2022-2023年的定存高峰期(约2-3年期产品)在2025-2026年集中到期。银行运用大数据预测工具,提前规划重定价策略:13家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率已降至1.61%,同比下降34BP。其中邮储银行以1.23%的低成本优势领先同业,平安银行通过智能活期存款产品将成本压降42BP。
2025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至1.42%,较去年同期下降超10BP。国有行中交通银行以1.21%的净息差垫底,股份制银行平均值跌破1.8%。LPR下调与存量房贷重定价导致资产端收益率下行,但部分银行通过AI驱动的贷款定价模型优化风险溢价,叠加存款成本改善,使二季度息差降幅较一季度收窄。
2025年中国银行业正经历"负债结构转型期"与"技术应用深化期"双重变革。存款向理财市场的转移倒逼金融机构升级智能财富管理工具,而定存重定价潮为负债成本优化提供窗口期。在净息差持续受压背景下,银行需进一步融合大数据风控、动态利率预测等技术,在资产端收益维护与负债端成本控制间构建新平衡点。未来市场将更考验金融机构的技术应用深度及其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响应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