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自"十四五"规划启动以来,中国能源领域在市场化改革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下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25年8月,电力现货市场覆盖区域扩展至7个省级电网和省间交易系统,新型储能总规模突破9500万千瓦,较五年前增长30倍,在全球装机占比超40%。这些数据不仅印证了能源体系的深刻变革,更揭示出政策环境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对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能源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构建起覆盖发电侧和用户侧的全链条市场化定价体系。在发电端,煤电、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竞争;用户端除居民及农业用电外,工商业电价实现完全市场化。这一改革使超过80%的电量价格通过市场形成,电力商品属性显著增强。
区域层面,山西、广东、山东等7个省级电力现货市场与省间交易系统已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南方区域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跨区域电力交易平台——连续稳定运营的"电力超市"体系,有效提升了能源资源调配效率。
在政策激励下,中国新型储能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截至2025年8月,新型储能总规模达9500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30倍,其中锂电、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支撑了可再生能源消纳,更使中国占据全球40%以上的储能装机市场份额。
通过完善"双碳"目标下的政策框架,政府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清洁能源领域。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推动下,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预计突破20%,风光发电量首次超过煤电成为第二大电源。同时,跨省区电力交易机制的成熟运行,使西部可再生能源基地与东部负荷中心形成稳定供需关系,区域能源协同效应显著增强。
当前中国已构建起涵盖中长期协议、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市场的多层次市场架构。数据显示,2024年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超过65%,较改革初期提升近30个百分点。这种市场化机制不仅优化了能源资源配置效率,还通过价格信号引导投资方向,在保障供应安全的同时降低了用户用能成本。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中国能源体系的变革已从单一领域突破转向系统性重构。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强化技术创新和政策协同,我国在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的同时,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随着电力现货市场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与储能技术迭代加速,未来五年将见证更高质量的能源服务供给体系形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