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光伏产业面临多重考验。尽管上半年多国装机需求保持增长,但受供应链价格波动、国际贸易壁垒升级及库存压力影响,头部企业普遍出现营收下滑与亏损扩大现象。与此同时,新技术路线的商业化进程加速,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方向。本文结合最新财务数据与市场动态,解析光伏产业当前困境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光伏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8月26日,30家A股主要光伏设备上市公司发布半年报显示:20家企业营收同比下滑,15家净利润出现亏损。其中,龙头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
行业分析指出,尽管去年下半年启动的“反内卷”自律行动初见成效(如多晶硅价格企稳),但去库存进度仍低于预期。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硅片产量同比降幅超80%,为2007年以来首次负增长;电池组件环节增速也跌破15%。
上半年市场呈现显著分化特征: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同比增长12%,较2024年同期放缓近7个百分点。分析认为,贸易壁垒与技术路线竞争正重塑供应链布局,迫使企业加速向东南亚、非洲等地转移产能以规避关税风险。
在降本增效需求驱动下,钙钛矿、TOPCon、HJT等新一代光伏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
然而,技术迭代面临多重挑战:
1. 晶硅产业链价格战持续压制新技术应用空间(当前PERC组件价格已跌至0.7元/瓦以下);
2. 企业研发投入受利润挤压,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创新成本;
3. 国际间技术合作受阻,如美国对钙钛矿核心材料出口限制升级。
行业分析强调,“有形之手”需与“无形之手”形成合力: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初,行业库存水平较年初下降18%,但分析师预计需至2026年中才能恢复供需平衡。在此背景下,具备技术储备与全球化布局的企业有望在新一轮洗牌中占据主导地位。
展望
2025年的光伏产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短期看,供应链价格波动、贸易摩擦及库存压力将持续考验企业韧性;长期而言,技术创新与市场多元化仍是破局核心。随着钙钛矿等技术逐步成熟,以及新兴市场需求释放,行业有望在2026年后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然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产业链协同创新与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