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全球光伏产业在经历深度调整后显现出结构性复苏迹象。尽管大部分企业仍面临盈利压力,但头部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及市场布局上的差异化优势逐渐凸显,推动行业进入新一轮竞争分层阶段。政策端对无序竞争的治理持续加码,叠加技术迭代加速,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了突破周期的关键窗口。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光伏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光伏产业整体仍处于调整期,但部分头部企业的表现释放出回暖信号。以隆基绿能为例,其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25.69亿元,较去年同期减亏超50%,第二季度环比减亏达21.1%;爱旭股份则实现同比亏损收窄86.38%,并首次在二季度实现单季盈利。这一趋势表明,在BC(背接触)技术、N型电池等创新产品的推动下,头部企业正通过技术溢价和成本管控逐步修复盈利能力。
数据显示,爱旭股份上半年ABC组件出货量达8.57GW,同比增长超400%,其差异化产品在欧洲、亚太等高价值市场表现突出。隆基绿能的BC组件研发效率突破26%(NREL认证),技术迭代进一步巩固了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
2025年,国家层面针对光伏行业的治理持续加码。从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到8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规范产业秩序,政策导向已明确转向遏制恶性价格战、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与此同时,《价格法》修订草案将光伏行业纳入重点监管范围,旨在引导企业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品质与服务的综合比拼。
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显著提升。例如,协鑫科技的颗粒硅现金成本已降至25.31元/公斤(2025年二季度数据),较年初下降超30%,凸显出先进工艺对降本增效的关键作用。而BC、HJT、钙钛矿等技术路线的竞争,则进一步推动行业向高效率、低成本方向演进。
尽管头部企业盈利修复初现,但二三线企业的经营压力仍在加剧。统计显示,部分缺乏核心技术或渠道资源的企业上半年亏损幅度扩大,市场份额加速向具备规模效应和技术壁垒的厂商集中。与此同时,全球光伏市场需求结构也在快速变化:欧洲市场对高效组件的需求持续旺盛,亚太新兴市场的分布式项目增长显著,而国内市场则在大型地面电站与户用系统间呈现差异化竞争。
政策引导下的“反内卷”成效逐步显现,产业链价格开始企稳回升。据行业数据显示,硅料、电池片等环节的议价能力有所恢复,头部企业通过技术锁定溢价空间的趋势愈发明显。
展望下半年及更长周期,政策对竞争秩序的规范将加速市场出清,倒逼企业强化核心技术研发与供应链管理能力。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国推动全球光伏度电成本下降超80%,而2025年的行业调整正是为下一阶段的规模化应用铺路。
对于企业而言,需在BC叠层、钙钛矿产业化等技术方向持续突破,同时通过精益化运营控制非技术成本。政策端则需进一步细化监管细则,避免“运动式治理”,引导行业形成良性竞争生态。
2025年上半年的光伏产业报告揭示了三个核心趋势:头部企业依托技术创新实现盈利修复、政策干预加速市场分层、新兴市场需求与存量竞争并存。未来,技术迭代与合规经营将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穿越周期的核心变量。随着全球绿色转型深化,那些坚守创新、专注价值创造的企业,有望在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