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主产业链20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达74.54%,较一季度增长0.8个百分点,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揭示了光伏产业在技术迭代与产能过剩双重压力下艰难转型的现状。随着国际经贸环境复杂化和国内政策导向调整,银行业作为信用供给的核心力量,在行业整合期的战略选择将深刻影响光伏产业能否突破内卷困局,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光伏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光伏行业在经历十年扩张后,产能过剩问题凸显。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爱旭股份、协鑫集成等头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突破80%。这些债务多源于过去银行对产能扩张信贷支持的集中释放。当前行业面临多重压力:硅料价格年内下跌超40%,海外贸易壁垒加剧,叠加技术路线分化(如N型电池量产效率提升至25%以上),企业需在降本增效与研发投入间寻找平衡点。
银行机构当前的信贷收缩倾向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尽管部分金融机构尚未抽贷,但审慎态度已对产能整合形成阻碍。研究表明,在过去顺周期阶段,银行曾通过竞争性放贷助推非理性扩产;如今若采取“一刀切”紧缩政策,将加速弱势企业退出,反而延缓行业集中度提升进程。
为支持技术领先的优质企业突围,银行业需构建科学评估体系,区分高负债企业的技术含金量与发展潜力。例如:对拥有钙钛矿叠层电池专利布局的企业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通过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工具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某光伏头部企业2025年Q2数据显示,其研发投入占比达营收的8%,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同比延长15天,凸显融资结构调整的紧迫性。
当前行业协会需突破传统职能边界,在以下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展望
2025年是中国光伏产业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创造”的关键转折点。银行业需超越短期风险规避思维,在信贷资源配置中主动识别具备技术护城河的企业,并通过金融工具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同时,行业协会必须成为政策传导与市场规则制定的核心枢纽。唯有产业、金融、制度三者协同发力,光伏行业才能在逆周期调整中实现“去产能化”到“优胜劣汰”的质变,最终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