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作为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的湖北,在2025年启动实施《振兴湖北道地药材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生态种植、品牌建设与全产业链协同,计划到2027年实现中药材种植规模稳定在560万亩左右,其中生态种植占比达50%,并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元。这一战略布局不仅体现了湖北省对中医药产业的高度重视,也为全国道地药材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了示范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中药材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湖北以《湖北道地药材目录》为基础,通过"适区适种(养)"模式推进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计划到2027年,全省中药材种植规模稳定在560万亩,其中生态种植面积将达280万亩。重点支持蕲艾、半夏等"十大楚药"品种,在30个主产县实施绿色防控、仿野生栽培等新技术应用,破解连作障碍等技术难题。通过构建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和质量追溯机制,中药材GAP认证覆盖率显著提升,从源头保障中药质量安全。
湖北省以"药材变药用"为目标,推动药品质量体系向种植加工环节延伸。通过时珍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深化道地药材作用机理研究和优良品种选育,并加速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生产。在流通端,依托鄂州花湖机场物流网络打造省级中药材仓储物流枢纽中心,同步建设产地贮藏设施与线上交易平台,形成"线下交易+云端服务"的立体化市场体系。预计到2027年,全省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
"十大楚药"品牌的培育是本次行动计划的核心抓手。通过遴选牵头县与主产县协同推进机制,湖北重点打造蕲艾、福白菊等区域公共品牌,并鼓励发展连锁国医馆、艾灸馆等新业态。同时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挖掘传统中药炮制工艺价值,开发特色中药饮片产品。数据显示,2025年启动的品牌建设专项已带动相关产业链企业数量增长18%,预计三年内将形成覆盖种植、加工、服务的全链条品牌矩阵。
湖北省通过"省级统筹支持+市州服务协同"模式,构建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2025年设立专项财政资金用于道地药材生态种植补贴和技术攻关,在税收优惠、用地审批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引入供应链思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仓储物流建设,并建立中药材价格指数监测系统,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湖北省通过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了以生态种植为基础、品牌培育为核心、全产业链协同为支撑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从560万亩种植规模到千亿级产值目标的实现路径中,政策创新与科技创新成为关键引擎。随着道地药材目录体系完善和市场网络升级,湖北有望在2027年完成从资源大省向中药强省的战略转型,并为全国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