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2025年,中药材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药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与此同时,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对中药材品质、品牌建设以及产业创新的要求日益提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化州市积极探索,通过构建“三大赋能体系”,成功打造出全球最大的化橘红产业集群,为中药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中药材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化州市在化橘红产业发展上成绩斐然,这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的壮大,更在于其创新的发展模式为整个中药材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路。下面将详细剖析化州化橘红产业的发展路径。
在当下的中药材市场,品牌建设至关重要。化州市聚焦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痛点,创新采用“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布局。这一布局打破了传统农产品市场能见度低、溢价能力弱的困境。
化州市打造品牌战略联合体,突破区域公共品牌独家运营模式,构建“2+314”品牌梯度培育体系,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通过建立品牌共建共享机制,化橘红品牌影响力指数在两年内跃升350点,跃居“2024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榜单第9位。
在提升品牌价值方面,化州市坚持“国内高标准认证+国际专利布局”双轨并行。目前已累计获得欧洲发明专利4项、国家保护处方3项,并荣获“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凭借这些优势,化橘红形成了优先覆盖国内市场,同时拓展至海外30个国家的市场格局。
化州市还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出广东首部“三农类”微短剧《化州化橘红,天下第一红》,并通过中药材夜市、文旅短剧直播等场景营销模式,实现年话题传播量超亿次,进一步提升了化橘红的品牌知名度。
中药材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问题,化州市为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在突破产学研转化瓶颈上,化州市搭建了11个科研平台,创建2个化橘红产业“博士后工作站”,取得1项农业技术推广奖,成功转化9项科研成果,加工转化率达到100%。
化州市建设数智管控中枢,化橘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认定,建成化橘红信息大数据、监管溯源、知识产权转化“三大平台”。这些平台让化橘红产业信息化从无到有,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分享,管理手段也从原始粗放转变为实时精准。
在培育三产融合路径方面,化州市培育了平定镇大岭村“中华化橘红第一村”,化橘红博览馆建成开馆,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区,并举办化橘红赏花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有效推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
中药材的质量管控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化州市针对这一难题,建立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体系。
中药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指出,在种源保护工程上,化州市完成全域化橘红种质资源普查,培育化橘红无病毒母本611株,建成25个种源复壮育苗基地,良种覆盖率提升至98%,年优质种苗供应能力突破30万株。同时启动实施“三年倍增计划”和“七大种业振兴工程”,2024年新增化橘红种植面积1.4万亩。
化州市实施标准领航计划,推动制定实施化橘红“2+10”标准,建成2个万亩以上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12个千亩以上基地,按GAP标准建成化橘红种植基地面积1万多亩,全市标准化生产水平达到95%。
化州市建立溯源管控体系,引进相关机构,建立2个化橘红检测中心,搭建化橘红产品溯源平台,实现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的品控溯源。目前,该市已有60家用标企业和26家用码企业。
化州市在2025年中药材行业趋势下,通过打造品牌、创新产业、治理质量,成功构建了化橘红产业的“三大赋能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化橘红产业集群,种植面积达13.2万亩,聚集1542家全链企业,开发200余项系列产品,年产值达115亿元,带动35万人次就业。化州化橘红产业的发展模式为中药材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他地区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时,可借鉴化州在品牌建设、产业创新、质量治理方面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推动整个中药材行业的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