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水资源约束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种植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作为毛乌素沙漠边缘典型农牧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通过创新低耗水香菇产业,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的发展路径。其经验为同类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种植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面对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超3000毫米的极端气候条件,城川镇将种植重点转向低耗水高效作物。数据显示,单个标准化菌菇棚可容纳约2.1万棒菌棒,全周期仅需100立方米用水量,较传统玉米种植节水90%以上。该模式下每棚年均产量达3.5万斤香菇(按当前市场均价5元/斤计算,产值可达17.5万元),实现单位水资源产出效益显著提升。
2023年以来,城川镇通过盘活70余亩废弃土地,建成集种植、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香菇产业园。园区现有12座出菇棚和2座大型育菇棚,并配套果蔬加工厂与速冻库等设施。2025年新投产的脱水蔬菜生产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培育-种植-初加工-深加工"全链条布局。这种垂直整合模式使区域种植附加值提升40%,带动周边嘎查村集体年均增收超40万元。
通过"村企联合、产业连片"的创新协作,城川镇构建起责任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企业负责技术与市场端支撑,村集体统筹土地资源调配,农牧户参与种植环节管理。该模式不仅稳定提供20余个"家门口"就业岗位,更推动荒漠化土地复耕面积扩大至150亩以上。种植过程中的菌渣循环利用还形成生态闭环,年减少化肥使用量约8吨。
城川镇案例表明,在水资源约束条件下,通过精准选择适生作物并优化产业布局,可实现种植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其节水型香菇种植体系较传统农业降低用水成本75%,同时单位面积产值提升3倍以上。这种将重点企业、村集体和农户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为干旱区农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而言,城川镇通过聚焦低耗水作物种植与产业链延伸,在2025年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布局中树立了标杆。其经验验证了生态红线压力下种植结构调整的可行性,也为全国同类区域探索节水增效、多方共赢的发展模式贡献了实践智慧。(注:文中数据均截至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