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作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其产业发展在种植、中成药生产、流通及知识产业等环节呈现出一系列特点与趋势。2025年,面对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需全面梳理各环节现状,以推动五味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五味子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五味子喜湿润阴凉环境,对生长条件要求较高。我国五味子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等东北省份及河北、内蒙古等地,目前已发现约 28 种,其中 19 种具有药用价值。经过多年驯化研究,我国已掌握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长白山、岫岩、鄂伦春等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五味子产区,如长白县被授予 “中国北五味子之乡”,岫岩辽五味子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然而,我国通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五味子种植基地仅有 2 个,均位于辽宁省,认证率较低。小规模化种植导致的管理不规范、重金属超标、种质退化等问题,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022 年我国五味子产量为 3.96 吨,需求量为 3.61 吨,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但种植环节的规范化与规模化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含五味子的中成药是产业价值链中的高价值环节。截至 2024 年 3 月,我国含五味子成分的中成药有 716 种,占中成药总数的 7.17%,广泛分布于内科、外科、妇科等多个领域。从剂型来看,传统剂型中丸剂最多,现代剂型中胶囊剂占比最高,同时存在较多复方制剂,其中单方制剂仅 10 个。政策层面,《国家医保药品目录(2023 版)》收录 78 个含五味子的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 版)》收录 17 个品种,对市场供应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全国生产含五味子中成药的企业达 1233 家,东北部地区分布最多,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丸等品种生产厂家众多,但独家品种较少,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五味子市场价格呈现下降趋势。2019 至 2023 年,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四大药市的年均价格整体下滑,部分企业因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调整经营,导致种植面积和供给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但从长期看,市场需求总体稳定增长,2022 年市场规模达 35.7 亿元,同比增长 5.62%,显示出产业的韧性与潜力。流通环节的价格不稳定与供需结构矛盾,需要通过加强市场调控和产业协同来解决。
在理论研究方面,以 “五味子” 为主题的中文期刊论文数量庞大,截至 2024 年 1 月底达 22480 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在医药卫生领域占比显著,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专利申请方面,五味子中国专利申请总量达 18108 条,发明专利占比近 99.8%,但授权率仅 16.63%,且 2015 年后申请量逐年下降,反映出技术创新转化效率有待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驱动力需进一步增强。
展望未来,五味子产业需从多维度突破发展瓶颈。在种植环节,应鼓励企业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实现规模化与规范化生产,保障原料安全可控;在中成药生产领域,加强品牌建设,依托道地优势打造知名品牌,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推动剂型创新与产品升级;流通环节需完善市场调控机制,避免价格异常波动,保障产业链各环节合理收益;知识产业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专利转化效率,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2025年,通过全产业链的协同优化,五味子产业有望在传承传统医药价值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产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