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何首乌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其干燥块根经过炮制后,不仅能降低毒性、增强有益作用,还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功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何首乌的探索逐渐从传统应用向科学研究拓展。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深入分析,能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何首乌研究的现状、热点以及未来趋势,这对于推动何首乌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何首乌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研究人员从中国知网和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最终纳入 1131 篇中文文献和 386 篇英文文献,共计 1517 篇。对这些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分析发现,中文文献发文数量在 1992 - 2008 年呈波动性增长,2008 年达到峰值,随后在 2008 - 2023 年呈波动下降趋势;英文文献自 2005 年开始有相关研究发表,2005 - 2022 年呈现波动性增长态势,2022 年发文数量最多。这种时间上的变化趋势,反映了不同阶段研究人员对何首乌关注度和研究方向的转变。
中文文献涉及 960 位作者,其中发文量≥14 篇的有 10 位。部分作者以团队形式合作发文,有的团队专注于何首乌肝损伤机制和炮制减毒研究,以及临床中药学与安全用药研究;有的团队则主要从事何首乌的化学成分研究以及含量测定。英文文献涉及 648 位作者,发文量≥6 篇的有 10 位,研究多集中在何首乌代谢物、药理毒理等方面。从机构角度来看,中文文献发文量前 10 的机构主要为中医药相关高校,英文文献发文量前 3 的机构分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但整体而言,各个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不高,互动频率相对较少。
对中英文文献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中文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有 729 个节点,1814 条连线,密度为 0.0068,频次≥20 次的关键词有 14 个,除 “何首乌” 和 “制何首乌” 外,大黄素、肝毒性、何首乌饮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英文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有 448 个节点,1015 条连线,密度为 0.0101,频次≥32 次的关键词有 11 个,除相关核心词外,成分、氧化应激、细胞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由此可见,何首乌化学成分研究是热点,其中蒽醌类成分研究比重较高,大黄素是重点研究对象。
利用对数似然比法对关键词聚类,中文文献聚类模块性指数 Q = 0.8473,轮廓值 S = 0.9683;英文文献聚类模块性指数 Q = 0.7715,轮廓值 S = 0.9024,结果可信度高。中文文献 10 个聚类涵盖何首乌与制何首乌对比研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成分研究等多个领域;英文文献 10 个聚类则涉及鉴定、临床应用、化学分析、肝损伤等方面的研究。这些聚类清晰地展示了何首乌研究的不同方向和重点领域。
中、英文文献均得到 25 个突现词。中文文献前期研究热点在临床应用,如治疗白癜风;2005 - 2015 年集中在质量控制和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研究;2015 年至今聚焦于肝毒性及炮制研究。英文文献前期关注中草药植物和抗氧化活性及二苯乙烯苷类成分研究;2013 - 2018 年热点为药代动力学;2019 年至今则侧重于肝毒性机制、药理学与毒理学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关键词突现分析准确地反映了何首乌研究热点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何首乌在临床应用广泛,但近年来其相关制剂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有所增加。尽管炮制能降低何首乌毒性,但其效 - 毒同源的特性使得主要成分蒽醌类、二苯乙烯苷类既是药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这也使得何首乌药效、毒性成分研究成为中药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关于何首乌肝损伤机制的研究众多,主要通过大鼠模型,运用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探索,发现其可能通过改变胆汁酸生物合成、引发炎症反应,以及与细胞色素 P450 酶多态性和免疫介导等因素相关。然而,何首乌效毒同源成分转换关系及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肝损伤潜在毒性机制也不清楚,预防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也不明确。因此,对何首乌效毒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肝毒性机制的探索仍是当前研究重点,建立肝损伤早期预警方法也备受期待。
综上所述,通过对1517篇何首乌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清晰地展现了何首乌研究的全貌。从文献发表情况、作者与机构分布,到研究热点通过关键词分析呈现,再到对研究热点和趋势的深度探讨,都表明何首乌研究领域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效毒关系和肝毒性机制等关键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这些重点领域,以更好地指导何首乌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推动何首乌相关研究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