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基于气象灾害防控与粮食安全保障战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我国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近五年因洪涝、干旱等灾害导致的农作物损失年均达200亿元,占全年农业总产值比例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2025年汛期科学防灾减灾奋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预案》应运而生,通过系统性工程布局与技术创新,预计带动1.8万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筑坚实屏障。
针对汛期洪涝灾害风险,《预案》提出实施江河洪水动态调控机制,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农区的隐患排查系统。通过分级分类管理受涝作物,配套建设排灌设施与应急通道,重点解决3.2亿亩易涝农田排水难题。在技术层面推广物联网监测设备,实现涝情预警响应时间缩短40%,为粮食稳产提供关键支撑。
预案明确要求在确保防洪安全前提下,统筹利用水库塘坝蓄水能力,预计新增可调节水源150亿立方米。通过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重点区域农田灌溉用水效率有望提升20%以上。结合人工增雨作业与墒情监测网络建设,在北方旱作农业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抗旱体系,确保粮食主产区灌溉需求。
针对持续攀升的极端高温威胁,《预案》创新性提出"预防干预修复"三级响应方案。在小麦等夏粮生产中推广"一喷三防"技术,配套建设200个区域性抗旱物资储备库。通过气象大数据分析,可实现干热风预警准确率达95%,有效降低高温对作物授粉、灌浆关键期的影响。
预案建立台风路径动态跟踪与风险评估模型,在东南沿海重点区域部署10万套智能监测终端。通过"抢收排涝补种"快速响应机制,预计可减少台风导致的农作物损失35%以上。灾后恢复阶段强化无人机植保应用,确保受灾农田在72小时内完成田间管理措施。
依托国家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预警系统。针对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建立县级应急防治队伍500支,实现重点区域24小时内完成统防统治作业。通过优化农药使用结构,预计减少化学药剂投入量18%,同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总结而言,《预案》通过五大核心措施系统性重构农业灾害防控体系,在1.8万亿元基建投资支撑下,将显著增强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据测算,到2025年可使农作物受灾面积降低至5%以内,单产稳定性提高12个百分点。这一战略举措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基础,更将带动智慧农业装备、节水灌溉技术等领域的产业创新,形成防灾减灾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效益。(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