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铅酸蓄电池凭借其在非化石性 “绿色” 能源以及二次电源领域超85%的市场份额,成为能源存储与供应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铅酸蓄电池回收再生产业存在再生铅产量占比不足 30% 等问题,完善产业体系、提升资源利用率与环境安全保障迫在眉睫。深入剖析产业发展态势,探索善治路径,对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2025-2030年中国蓄电池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铅酸蓄电池市场需求与产量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其广泛应用于起动型、工业型和动力型等领域,随着太阳能等新能源储能和通信等下游行业发展,需求量大幅攀升。2002 年铅酸蓄电池产量为 3.039×10⁷kVA・h,耗铅量 67.53 万 t/a,到 2012 年约达 1.74×10⁸kVA・h,耗铅量超 320 万 t/a。在世界二次能源市场中,铅酸蓄电池占据 80% 以上份额,国内使用量占全部电池市场份额的 70% ,我国更是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与出口国。
国内再生铅需求量和产量持续走高。我国再生铅生产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1980 年产量约 20 万 t,2015 年预测产量达 280 万 t 。2001 - 2014 年,再生铅产量从 16.5 万 t 增长至 160 万 t,2014 年再生铅产量占全年铅产量的 38%。
电池类行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众多行业协会性质的组织相继成立,在政府与企业间发挥着关键的中介服务与互动协调作用,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
电池行业国家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一系列政策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陆续出台,推动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如相关部门提出到 2015 年底前淘汰 5 万 t/a 再生铅厂,提高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和综合利用率等要求。
再生铅产量占比与企业产能较小。2011 年,国内再生铅企业近 300 家,生产规模在 10 万 t/a 以上的仅 6 家,多数企业规模小、耗能高、污染重且回收率低。尽管 2014 年后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但整体再生铅产量占比仍较低,2012 年再生铅产量占铅消耗量的比例仅为 29.3% 。
回收处理技术落后,再生回收率低。国内小规模再生铅厂多采用落后的火法熔炼技术,存在无预处理分选、手工拆解等问题,导致废气排放超标、二次污染严重,单位能耗高于国外,铅再生率远低于国际水平,美国再生铅占总铅产量比例为 80% - 90%,世界平均水平是 50%,而我国仅在 20% - 30% 。
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产业体系不健全。小规模收购点分散,小型冶炼厂众多,个体私营收购点占比较大,全国缺乏具有规模的回收网络。多数再生铅厂环保设施落后,回收管理市场混乱,产业链不健全,导致市场竞争无序。
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下监管力度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对非法冶炼小企业监管不力,对回收商和熔炼厂环保问题重视不够,对规范企业政策补贴不足,且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管理体系和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再生铅增产。与欧美发达国家再生铅产量占全国铅产量 90%、日本 100% 的比例相比,我国仅约 30%,发展空间巨大。相关政策提出提高再生铅产量、提升回收和综合利用率等目标,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行业协会积极构建再生铅回收体系。如相关产业联盟的成立,有效提升了铅回收体系建构能力,部分地区在联盟推动下,废铅酸蓄电池合法回收率显著提高。
环保检查促使行业结构调整艰难。环保整顿导致再生铅产量下降,严格的行业准入条件要求企业加大环保设施投入,但企业资金短缺,增加了结构调整难度。
企业内部人力资本与原材料成本上升。行业职业病危害严重,职业防护成本和赔偿增加,同时国际原材料价格高企,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抵御风险能力减弱。
国家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壁垒限制。国家取消铅酸蓄电池出口退税政策,国际贸易壁垒提高了产品成本,限制了出口,倒逼国内产业加快发展铅回收和再生产业。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产品历经引进、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铅酸蓄电池未来需求广阔,涉铅生产及销售业处于成长期中期,再生铅处于成长期初期。将铅回收和再生产业纳入规范体系,有助于推动铅酸蓄电池产品体系迈向成熟期,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要求产品制造者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负责。对于废铅酸蓄电池这种危险废物,政府需运用强制手段推进落实相关政策,包括强制生产者负责回收处置、补贴第三方治理单位、完善企业评估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以及加强环境信息公示等,以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科斯定理表明,产权明晰对资源配置至关重要。我国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市场存在构建成本高、产权界定难等问题,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政府应承担公共管理责任,强制构建并管控回收市场,避免 “公地悲剧” 发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包括管制型、经济型和科斯型手段。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管制型政策手段,但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规避、补偿激励不足等,导致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效率低下。应推动政策手段转型,结合多种手段,提高治理效果。
加快铅回收管理体系善治化,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手段并用、全过程衔接的管理体系。政府与企业共建政策工具平台,选择合适的环境政策手段,建立基金池制度,引入社会资本,加强各方监督与参与,提高组织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铅政策全过程执行力,开放政策制定、执行、监督、评估和终结全过程,构建多元共治的政策执行体系,将评价监督权赋予 NGO 和社会公众,促进政策从独治向善治转型。
推动涉铅环境政策手段转型,强化环境准入,取缔非法小企业,建立规范的回收体系;强化中央行政权能,清理政府权能清单;建立押金退还和以旧换新制度;引导公众参与,实现政策手段的梯度转化。
构建生产企业回收网络体系,包括生产企业回收网络、专业回收公司网络和生产企业与回收企业联盟三种类型,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专业化区域回收网络,提高回收效率。
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全程体系构建和维护,发挥中介协调和服务功能,做好行业信息统计分析、技术培训、价格协调等工作,推动铅回收再生业体系形成。
消费者应积极参与回收,形成绿色逆向物流,承担处置费用,自觉将废铅酸蓄电池交给规范企业,同时树立绿色消费观念,选择环保产品。
消费者还应参与政策决策、监督和评估,约束自身消费行为,倒逼企业绿色生产,参与社会管理,推动制度变迁。
专家学者参与环境管理,建立科学的决策流程和风险评估机制,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提高涉铅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媒体及社会公众全程监督铅回收和再生业态发展,利用政策法规和公示制度,拓展知情权,形成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多元合作的善治格局形成。
综上所述,我国铅酸蓄电池回收再生产业发展既有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运用 SWOT 分析产业发展态势,整合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等理论明确善治属性,并从政府、企业、行业、消费者和社会等多个层面选择善治路径,有助于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推动产业向规范、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未来,随着产业发展、产权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铅酸蓄电池行业产业链体系善治格局将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