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产业在我国文化经济领域占据独特地位,其发展轨迹与诸多地域紧密相连。北京琉璃厂作为知名文化地标,背后有着复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中冀州在琉璃厂的繁荣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不仅关乎琉璃产业布局,更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商业文化与地域发展的深度交融。
北京琉璃厂的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当时它只是一个烧造琉璃瓦的官窑。到了清初顺治年间,随着官方启动编修《四库全书》,书商纷纷在此贩书设肆,为修书提供善本。由于文化人多居于宣武门外,与琉璃厂距离近,这里逐渐成为文人学士淘购书籍和古玩的地方。《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琉璃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每逢春节前至元宵节,琉璃厂还有持续十多天的庙会,众多文化摊位售卖文房四宝、图书、古玩、字画等,由此逐渐演变成文化街。清乾隆年间,琉璃厂发展为京城最大的书市,成为 “京都雅游之所”,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
古冀州历史悠久,是尧舜立国的帝王之都,汉代时就是天下中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因其人稠地狭、资源相对匮乏,当地人形成了 “幼而求学,长而经商” 的传统,具备 “以技安身、以信立命、以文会友、以义取利、以德兴业” 的商业文化特质。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的战火使江西到北方的交通受阻,原本在琉璃厂占主导的江西商人逐渐减少。此时,冀州人大量涌入琉璃厂。他们先是在江西人开办的老字号当学徒,学习版本鉴识和经营本领,之后摆摊独立经营,积累资金后购置店铺,逐渐走向兴盛。在咸丰末年琉璃厂的全盛时期,冀州人开设店铺近 300 家,占据总店铺的 90%,琉璃厂一度被誉为 “冀州街”。到清末民初,琉璃厂有店铺 441 家,冀州人开设的达 115 家。
冀州商人在琉璃厂经营时,秉持以诚为本、以信立命的处世哲学和经商之道。他们对顾客热情周到,形成朋友式的营业关系,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信任。在清末民初,北京琉璃厂 200 多家书铺中,冀州商人开办的就有 100 多家,到 1956 年,琉璃厂最大的 3 家书店都由冀州人经营。
冀州商人有着学技糊口、以技安身的精神。他们勤奋吃苦、专注术业,将成事放在首位,营商次之。同时,凭借地缘、血缘形成集团性,师徒相承、子侄相携。而且,他们亦商亦文、以文会友,与各界贤达交往甚深,在与图书行业接触中,逐渐成为版本目录学方面的文化学者和收藏家,为文物古籍保护和文物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琉璃厂的冀州文商们大多进入故宫博物院、中国书店等地,继续为我国文物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他们在新的岗位上,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对文物进行鉴定、修复和保护,推动了文物事业的发展,让琉璃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得以延续。
北京琉璃厂从一个官窑发展成为文化产业聚集地,冀州商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凭借独特的商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在琉璃厂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是琉璃厂的兴起、繁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承,冀州商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琉璃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地域商业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例证,为今天的琉璃产业布局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