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琉璃厂作为北京地区碑拓资源的重要集散地,其清代碑拓经营状况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碑拓市场持续升温,琉璃厂的清代碑拓经营也呈现出诸多新变化。深入探究这一行业现状,对了解传统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琉璃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琉璃厂现今是北京经营清代碑拓的主要区域,这里的经营机构大多规模较小,多以租赁商位开展日常经营活动,只有少数进行了工商注册。经营方式主要分为专营和兼营两类。
专营碑拓的机构为数不多,且分布较为分散。这类商铺以碑拓经营为主,并提供装裱、修复等相关业务,但经营难度较大,市场运作也不够成熟,经营时长超过 5 年的较少。像琉璃厂西街曾有一家历史悠久的碑拓店,因碑拓货源短缺及经营调整等问题,发展暂时陷入停滞。而琉璃厂东街有一家 2016 年注册的专营碑帖铺,其碑拓来源主要是从私人藏家收购和拍卖会竞拍。该店铺积极利用 “互联网 +” 模式,通过 “线上直销” 和 “线上拍卖” 来拓展业务。线上直销时,商家在网络平台展示碑拓信息及图片,顾客可按 “一口价” 规则完成交易;线上拍卖则借助微信、孔夫子旧书网等第三方平台,或通过自己的企业网站发布信息,吸引各地客户参与,有效整合了全国碑拓资源,推动了市场的 “内外联动”。
兼营清代碑拓的情况在琉璃厂较为常见,涉及书画、古籍、瓷器等各类商铺。其中,古籍善本经营者在碑拓经营上相对专业,因为碑拓与古籍善本在收购、鉴定、销售等方面有相通之处。琉璃厂西街的一家以古籍善本及碑帖为经营对象的店铺,具有较强的市场资源整合能力,其碑拓来源多样,还开展代售业务,手续简便。此外,琉璃厂之外的区域,也有像位于东三环的一家店铺,兼营古籍善本与碑拓,逐渐积累了较多碑拓资源。
琉璃厂的清代碑拓品类可按拓本时期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在市场流通中,清晚期拓本存世量和流通量相对较大,但断代难度较高;清前期和中期拓本因碑刻文字清晰,纸墨风格明显,断代相对容易。从碑刻本体时代看,汉、唐碑拓在古玩市场流通量最大。在 194 件样本中,汉代碑刻拓本约占 25.2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约占 28.87%,唐代约占 39.18%,宋代以后则数量很少。像唐代《李思训碑》在琉璃厂的不同店铺就有多种乾隆时期的拓本,且装裱形制和用墨方式各异。
价格方面,2017 - 2018 年琉璃厂某碑帖铺清代碑拓成交平均价格约为 9338 元。其中,高档价格区间为 3 万元至 5.2 万元,这类碑拓主要以汉唐碑刻名品为主,占总量的 3.27%;中档价格在 5000 元至 3 万元,占比 50.82%;5000 元以下为低档价格,占 45.36%,部分甚至不足 1000 元。分时期来看,清前期拓本均价 1.71 万元,清中期为 1.637 万元,清晚期则为 6886 元。不过,清晚期碑拓价格并非都低于前中期,如汉代《韩仁铭》拓本,就有清晚期拓本因装裱、品相及内容等因素,成交价高于部分清中期拓本。
碑拓收藏在艺术市场中属于小众领域,对收藏者的艺术鉴赏和文化水平要求较高,鉴定真伪难度较大。琉璃厂清代碑拓的购藏群体主要包括私人和机构。私人收藏者中,有专业学者因碑拓的艺术和史料价值而进行收藏;还有艺术品藏家,他们资金雄厚,倾向于收藏有升值潜力的精拓本和稀有拓本,但在鉴定能力上有所欠缺。机构收藏则以文博单位为代表,主要集中于稀有拓本,对中低档次碑拓关注较少。
琉璃厂清代碑拓经营目前存在一些问题。经营群体分布不均,导致市场竞争不足,容易形成经营垄断,进而出现定价不合理、市场资源紧缺等情况。碑拓价格影响因素众多,真伪难辨,缺乏合理定价标准,经营者征集高价碑拓后难以出手,不利于资源整合。而且部分经营者对碑拓研究不够深入,无法准确断代。近年来,新涌入的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收藏者对碑拓价格评估不准确,在拍卖市场盲目跟价,使成交价远超市场价位。
总的来说,2025年琉璃厂清代碑拓市场虽属于小众收藏领域,但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正呈现出逐步扩展的态势。新兴藏家的加入为市场注入了活力,拍卖市场 “古籍碑帖” 专场的扩大和古玩市场经营方式的丰富,都为清代碑拓成为投资收藏热点奠定了基础。然而,当前市场也存在经营群体分布不均、定价不合理、鉴定难度大等问题。为推动琉璃厂清代碑拓市场的健康发展,经营者和藏家都需要深入学习鉴定知识,准确把握市场动向,促使碑拓定价更加合理,让这一传统文化市场走上正轨,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