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对特殊群体关注度的提升,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规划布局成为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议题。长春市在推进东北亚区域性教育中心建设过程中,聚焦特殊教育学校空间资源不足、布局不均衡等核心问题,通过现状调研、数据分析与科学规划,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策略,旨在提升特殊教育服务质量,助力城市教育现代化发展。
长春市已初步形成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 “1+X” 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现有公办特殊教育学校 10 所、特教班 7 个,教师 485 人,在校学生 1016 人。《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特殊教育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特殊教育形式主要包括送教上门、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不同形式适用于不同残疾程度的学生。然而,当前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教育资源整体不足且分布不均,部分城区如朝阳区存在生源过度集中、学校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二道区等区域则出现设施闲置现象;二是学校面积与设施配置普遍不达标,无一所学校完全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功能教室缺失问题突出;三是缺乏具有引领作用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学校多聚焦单一残疾类别,职业教育阶段与社会对接不足;四是交通服务覆盖薄弱,37.38% 的家长反映存在上学远、校车班次少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长春市提出 “增容量、提水平、促均衡” 的政策策略。在扩大资源供给方面,对于生源不足且区位相邻的区域,推行特殊教育学校共建共享模式,选址于生源集中且交通便利的区域,由各区分担建设与运营成本,并预留未来发展用地。在提升教育质量层面,着力打造市级特殊教育龙头学校,规划涵盖视力、听力、言语、智力等全残疾类别,覆盖学前至职业教育全阶段的综合性学校,承担全市特殊教育管理、教师培训、学生评估等职能,填补视力残疾教育空白。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上,优先在净月区、莲花山区、长春新区等尚未开设特教班的区域增设特教班,在残疾学生集中的普通学校设立资源教室,同步完善校车线路与班次,保障农村与偏远地区学生的入学便利。
特殊教育学校规划布局需兼顾政策导向与城市建设实际。规划遵循 “提前谋划、适度超前、一区一校、共建共享” 原则,构建 “市级特殊教育学校 — 区(县市)级特殊教育学校 — 特教班 / 资源教室” 三级空间结构。通过创新预测方法,基于 2035 年规划人口与生源数据,按生源计算法(学龄残疾儿童占比 1%)预测各区特殊教育学校规模:朝阳区、南关区等中心城区因人口密集,规划班数均达 27 个;长春新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规划班数 27 个;经开区、汽开区等工业集中区预留 18 班用地。至 2035 年,全市计划原址扩建 2 所、选址新建 8 所特殊教育学校,形成 “星系状” 空间布局,疏解中心区域压力,扩大郊区与新区服务覆盖。
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政策与规划协同发力。一方面,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推动用地预留、资金投入与师资配置,确保规划建议落地;另一方面,借助科学预测方法(如按生源比例测算规模)提升布局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三级体系的构建既强化了市级学校的引领功能,又通过区级学校与特教班夯实基层服务网络,兼顾公平与效率。未来,长春市将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与城市规划的深度融合,以空间资源保障为基础,逐步完善 “全覆盖、高质量” 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为东北亚区域性教育中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特殊教育的本质是守护社会公平与人性温度。长春市通过现状问题诊断、政策机制创新与空间布局优化,系统破解特殊教育发展瓶颈,其探索经验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参考的规划范式。随着各项措施的稳步推进,特殊教育将成为长春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名片,助力实现 “有温度的教育现代化”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