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电子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25年人工智能行业分析:技术革新与全球价值链攀升
 人工智能 2025-04-03 16:27:39

  2025年,人工智能(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和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为推动各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全球价值链攀升中,人工智能的作用愈发显著。内资企业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价值链的显著攀升,缩小了与外资企业的差距。本文从人工智能对内外资企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作用机制、溢出效应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推动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

人工智能行业分析

  一、人工智能推动内资企业价值链攀升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在全球价值链中,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地位存在显著差异。外资企业通常凭借技术、资本和品牌优势占据高附加值环节,而内资企业则多从事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内资企业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价值链的显著攀升。研究表明,采用人工智能后,内资企业相较于外资企业获得了更大的价值链攀升。具体而言,人工智能水平每提高10个百分点,内资企业的价值链位置额外提升了0.02个百分点,从而验证了人工智能对内资企业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推动作用。

  二、人工智能的产业内渠道作用

  (一)优化资源配置

  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资本要素,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地提高了中低技术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但对高技术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高技术行业本身高度资本密集,企业在人工智能与其他资本要素间进行调整,并没有显著影响资本存量。

  (二)降低劳动力成本

  人工智能通过劳动替代渠道降低生产成本。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显著地降低了高技术行业的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同时提高了劳动力平均成本。低技术行业中,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不显著,而中等技术行业中,人工智能却提高了劳动力成本。这表明人工智能在不同技术行业中的劳动力成本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三、人工智能的产业关联渠道作用

  (一)产业集聚

  人工智能通过产业集聚发挥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促进了中高技术行业的产业集聚,尤其是高技术行业。高技术行业技术迭代快、产品差异化明显,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更为频繁,从而更好地发挥了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和规模效应。低技术行业则因自然禀赋和环境政策等因素,产业集聚效应不显著。

  (二)中间品价格

  人工智能通过影响中间品价格发挥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显著降低了中低技术行业的中间品价格,但在高技术行业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加剧了行业的垄断,导致中间品价格上升。

  四、人工智能的溢出效应

  (一)水平溢出效应

  人工智能整体上具有显著的水平溢出效应,能够改善宏观市场竞争环境,使同行业由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的水平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且在低技术行业中更为明显。

  (二)垂直溢出效应

  人工智能的垂直溢出效应在不同技术行业中的表现存在差异。在低技术行业中,人工智能具有显著的后向溢出效应,能够带动上游行业的产能增加。而在高技术行业中,人工智能的前向和后向溢出效应均为负,可能是因为高技术行业的垄断性更强,企业通过智能化转型加强了议价能力,对上下游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五、异质性分析

  (一)国家异质性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地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内资企业的价值链位置,但对发达国家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人工智能对发展中国家内资企业的价值链攀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时间异质性

  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价值链产生了重大冲击。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后,人工智能对内资企业的价值链攀升作用更为显著,表明人工智能能够有效提升内资企业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

  (三)科技创新异质性

  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影响了人工智能的获取方式和应用效果。研究发现,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落后的国家的内资企业通过进口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价值链的更大攀升。

  六、总结

  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愈发显著。内资企业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价值链的显著攀升。人工智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劳动力成本、促进产业集聚和降低中间品价格等渠道,推动了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此外,人工智能还具有显著的水平溢出效应和垂直溢出效应,对不同技术行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未来,应继续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溢出效应,同时防范其带来的社会风险,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