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算法突破与算力升级的双重推动下,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迎来关键转折点。数据显示,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已成为各国争夺战略高地的核心赛道,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建成超过30个国家级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形成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10余个重点行业的标准化数据服务体系。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正加速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框架。通过统筹编制数据领域专项规划,同步推进数据产权界定与市场交易规则制定,计划在2025年前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数据登记系统和价格形成机制。特别针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将优先在数字经济先行区开展数据确权、流通、定价等关键环节试点,预计首阶段将涵盖超过10个重点行业领域。
为解决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价值训练数据的迫切需求,相关部门正系统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分类管理。通过建立授权运营目录清单和动态更新机制,2024年底前将开放首批覆盖交通、医疗等领域的标准化行业数据集。同时创新实施"场景驱动型"数据供给模式,确保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中实现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精准对接。
面对大模型训练带来的海量计算需求,我国正加速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通过创新"东数西算"工程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协同机制,预计到2025年将建成覆盖8个枢纽节点、算力规模超30EFLOPS的智能算力体系。同步启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重点突破跨区域数据流动中的标准化接口和安全防护技术。
在深化国际合作方面,我国将持续优化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机制,优先在国际自由贸易港试点建设数据要素国际合作试验区。通过参与制定人工智能伦理框架与算法透明度标准,在2025年前推动建成覆盖30个以上国家的跨境数据流通认证体系。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外企业联合开展行业大模型研发,预计首期将投入超过百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总结来看,随着数据基础制度建设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正从技术突破转向系统化能力构建新阶段。通过制度创新、要素供给、基础设施和国际合作的四维协同,我国有望在2025年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据驱动型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能的同时,也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