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木钵镇关营村,一场以信用为纽带的金融服务创新正悄然改变着当地村民的生活。通过“整村授信”模式,无需抵押和担保的普惠贷款如同及时雨般注入这片土地,不仅解决了农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难题,更为全国文明村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贷款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23年启动的“整村授信”项目,以行政村为单位为符合条件的农户预授信用贷款额度。这一模式允许18至65周岁的村民在通过实地考察和信用评议后获得最高30万元、最长36个月的授信额度。农户可随用随取,相当于拥有一个“随身钱包”。截至2025年6月,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已覆盖全县20个乡镇181个村庄,累计为3.68万户农户提供86.83亿元授信金额,实际用信达30.22亿元。这一转变使金融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出击”,有效破解了农户贷款难、融资成本高的困局。
关营村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是授信政策落地的关键。该村紧邻县城及交通干线,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发展出“羊+瓜果菜菌娱”特色产业链,并建成“三园三基地”田园综合体。2025年全村消费收入达11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7万元。村集体通过优化产业融合路径,为信贷资金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保障。“整村授信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产业升级的发展机遇。”村干部强调,“用好资金、做优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逻辑。”
为确保农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金融服务,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新推出“背包银行+手机银行”双线服务体系。信贷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采集信息、更新档案,并通过线上平台即时完成授信流程。针对部分村民对还款压力的担忧,金融机构动态跟踪产业效益,灵活定制分期方案,确保农户既能获得资金支持又避免过度负债风险。这种“零距离”服务模式让金融资源真正下沉到乡村末梢。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整村授信”已从试点扩展至全县覆盖,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板。在关营村,许多农户借助信贷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大棚蔬菜种植面积持续增长,酱坊等农产品加工项目相继落地。数据显示,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累计发放的30.22亿元贷款中,超60%流向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领域,直接带动了产业链延伸和就业机会增加。
总结
从“望贷兴叹”到“触手可及”,整村授信模式以信用为杠杆撬动乡村振兴潜能,在甘肃环县走出了一条普惠金融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之路。未来,随着金融服务网络的持续优化,这一创新实践有望成为更多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