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 投资 内容详情
信托财产登记机制创新实践在京先行落地
 信托 2025-04-18 17:20:29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探索构建中国特色信托制度新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信托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北京市作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在信托财产登记制度改革中率先迈出关键步伐。通过股权与不动产两类核心资产的登记试点,北京不仅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权属隔离难题,更为全国信托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样本。这一系列创新实践标志着中国信托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保障财产权益方面迈入新阶段。

  一、首例股权信托财产登记突破性落地

  2025年4月16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完成的某破产重整专项服务信托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股权信托财产登记案例。该信托计划由双受托人架构设计,专门服务于北京市国资委控股上市公司重整需求。从政策出台到试点落地仅用7天时间,监管部门通过优化流程设计,将所持股权在企业公示信息中明确标注为信托财产,实现了法律层面的权属隔离。

  二、北京构建多层次信托财产登记体系

  2023年11月国务院批复支持后,北京市率先启动不动产与股权双线并进的信托财产登记探索。2024年底完成首批不动产登记试点:某信托公司为特殊家庭设立养老保障信托,在通州区完成住宅类资产转移登记;另一机构在昌平区将物流仓储设施纳入慈善信托架构。至2025年4月,股权与不动产两类核心资产的登记机制已形成"政策指导系统对接属地办理"的标准化路径。

  三、制度创新强化信托功能价值

  通过明确信托财产独立性法律地位,北京试点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三大痛点:其一建立权属公示屏障,防止信托财产被不当追索;其二实现资产隔离与灵活管理的平衡,满足破产重整、慈善传承等多元化需求;其三为信托公司开展股权家族信托、服务型信托提供可操作依据。数据显示,首单股权登记案例中,监管部门通过"一次申请、并联审批"将办理时限压缩至48小时。

  四、政策红利释放行业转型动能

  北京市金融监管局联合多部门构建的登记机制,既落实了国务院关于服务业开放的顶层设计要求,又为信托业回归本源提供了制度支撑。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辖内已落地的16单不动产与股权信托项目累计涉及资产规模超50亿元,覆盖养老传承、破产重组、公益慈善等场景。这种"政策先行风险可控经验推广"的创新模式,正在重塑我国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生态。

  【总结展望】

  北京市通过系统性构建信托财产登记体系,在保护受益人权益与防控金融风险之间找到了有效平衡点。股权与不动产两大类资产的成功实践,不仅验证了中国特色信托制度建设路径的可行性,更为全国层面出台统一登记规则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试点范围扩大和配套细则完善,信托作为"隔离+赋能"工具的功能价值将得到充分释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支撑。

延伸阅读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信托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