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经过“史上最严私募监管”的洗礼,也未阻止私募不断壮大的脚步。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已备案私募基金46505只,较1月份(25461只)多21044只,认缴规模10.24万亿元,较1月份(5.34万亿元)增4.9万亿。那么在这样疯涨的背景下,中国私募行业现状如何呢?以下是报告大厅小编整理的2017年中国私募行业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私募基金行业认缴规模为10.24万亿元,较2015年底增长5.17万亿元,增幅为101.88%,其中股权类私募为主要推动力。2016年私募股权管理规模增加3.88万亿元,增幅达138.48%。与去年三季度行业的认缴规模(8.57万亿元)相比,四季度规模增长19.49%,其中证券类私募基金实缴规模为2.7661万亿元,较三季度末(2.4234万亿元)增长14.14%。
2016-2021年中国私募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自主发行基金规模50亿元以上的私募管理人共有44家,较三季度末增加了6家,其中有38家集中于北京、上海和深广地区(北京有20家,上海12家,深广地区6家)。
数据显示,截至2016四季度末,顾问管理基金规模50亿元以上的私募管理人共有42家,北京(17家)和上海(15家)两地占据了绝对优势。格上理财发现,与去年三季度末相比,私募管理人数量共增加了3家。
2016年末备案的私募产品总数较2015年末增加数量超过了三万只,增长率高达126%。在新增加的备案产品中,超过一半(17056只)为证券类私募产品,股权类私募产品增加了超过7000只,其他类产品虽然从增量看位列第三,但是增幅却最大,同比增长了506.88%。
据统计,2016年末备案的私募产品总数较2015年末增加数量超过了三万只,增长率高达126%。在新增加的备案产品中,超过一半(17056)为证券类私募产品,股权类私募产品增加了超过7000只,其他类产品虽然从增量看位列第三,但是增幅却最大,同比增长了506.88%。
从月度备案产品数量来看, 2016年2到7月备案产品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在7月迎来全年峰值 ,之后8、9月处于下行状态,自10月又开始小幅增长。格上理财认为,8月之前私募产品备案数量备案的攀升除了私募产品的正常增长需求外,“保壳”行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该数据的走高,此外受8月1日保壳大限以及募集新规实施影响,私募产品备案在7月迎来高峰。
从季度新备案产品数据来看,格上理财数据显示,2016年四季度新备案产品7066只,较三季度减少3674只(包含证券和股权),锐减34.21%。虽然四季度新备案产品数较三季度有所减少,但同比2015年四季度却增长了57.27%。
据统计,截至四季度末,共有55家私募机构管理的产品数超过了70只,有24家机构备案产品数超过了100只。2016年全年备案产品数量最多的私募机构为恒天中岩投资,旗下有351只产品备案,歌斐资产紧随其后,全年共备案318只产品。
据统计,截至四季度末,整个私募行业从业人员达22.17万人,较2015年减少41.56%,其中,证券投资基金从业人员最多(9.76万),股权投资基金次之(9.65万),创业投资基金和其他投资基金从业人员数均在1万人左右,最后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的从业人员有4000余人。
除股权、创业投资基金外,其他各类型私募基金从业人员连续三季度减少,但四季度较三季度减幅较小。
分地区来看,北上广地区私募从业人员数量同样居各省份前三甲,北京地区从业人员接近6万人,上海、广东两地的从业人员数量也超过4万,浙江、江苏两地的从业人员分别达15462人和8599人,其余省份的从业人数均未超过6000人,还有13个省份的从业人员数量未达1000人。
相较于三季度,28个省份的从业人员数量有不程度的减少,减少人数最多的是上海、北京、江苏、广州,这四个地区的减少人数占总减少人数的65.76%。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虽然2016年私募行业规模以及新增备案产品都快速增长,但在从业人数方面却呈现成逐年减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