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 银行 内容详情
银行业资产质量呈现区域分化:2024年不良贷款率变动解析
 银行 2025-03-26 01:00:10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全国银行业在2024年末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与风险化解重点区域的资产质量走势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多数省份通过持续处置不良资产实现指标改善,但信贷规模基数较大的广东、浙江等经济大省却出现不良贷款"双升"现象。数据显示,全国已披露数据的26个地区中,16个区域不良率同比上升,甘肃、河北等地则实现"双降",这反映出我国银行业风险化解进程仍存在结构性特征。

  一、风险区域呈现显著分化:经济强省与重点整治区表现差异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银行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末,全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50%。在已公布数据的地区中,黑龙江(2.60%)、甘肃(2.56%)等9个省份高于这一基准线,而浙江(0.75%)、江苏(0.77%)等5地则低于1%。经济大省广东以1.52%的不良率突破全国均值,其不良贷款规模达2806亿元居首,较年初新增450亿元;同期浙江、江苏分别增加344亿和423亿不良资产。

  二、重点区域风险化解成效显著:甘肃等省份实现"双降"

  甘肃作为典型高风险地区,通过农信系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其银行业不良率从2019年连续三年超6%的高位,降至2024年末的2.56%,较年初下降0.62个百分点,同时不良贷款规模减少130亿元。河北、广西也同步实现"双降",分别压降不良贷款194亿和55亿元。天津、海南等7地不良率同比下降,显示风险处置措施初见成效。

  三、经济发达地区信贷质量波动:高基数下的结构性压力

  珠三角与长三角核心区域呈现不同发展态势。广东不良贷款规模居全国首位,浙江、江苏虽维持低位但出现0.13和0.07个百分点的上升。一线城市中深圳以1540亿元不良总量领跑,北京、上海分别新增81亿和150亿元不良资产。分析显示,房地产行业风险出清对低基数地区的指标波动影响更显著,零售领域小微企业贷款质量压力持续显现。

  四、中小银行风险仍待化解:农村金融机构不良率居高不下

  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率持续走低,国有大行(1.23%)与股份制银行(1.22%)较上年均下降0.03个百分点。但地方中小机构压力犹存,农商行不良率达2.8%,虽同比下降0.54个百分点,仍为各类机构最高;城商行不良率升至1.76%,全年新增不良贷款417亿元。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减少192家,改革重组加速推进。

  总结:2024年银行业资产质量演变呈现鲜明区域特征,经济发达地区与风险化解重点省份形成差异化发展轨迹。在政策推动下,农信系统改革、省级农商行筹建等举措将持续释放风险化解动能。未来需重点关注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与业务转型进程,同时警惕房地产行业出清对零售信贷质量的持续影响,确保银行业资产质量整体稳定向好。

延伸阅读

高盛前银行家莱斯纳将因一马发展丑闻获刑(20250529/00:36)

在承认参与史上最大金融丑闻之一近七年后,高盛集团前银行家蒂姆・莱斯纳(Tim Leissner)将于周四得知自己是否会入狱。53 岁的莱斯纳承认,他帮助从马来西亚国家投资基金 “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挪用数十亿美元,其中约 20 亿美元用于贿赂外国官员,另有 10 亿美元与阴谋参与者分赃。作为高盛前东南亚主席,莱斯纳与美国检察官达成协议:若协助调查并指证前同事罗杰・吴(Roger Ng),可免于监禁。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银行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