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存量房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自202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深化,聚焦于化解存量房过剩问题。最新政策调整通过释放地方政府自主权、优化价格机制及拓宽资金渠道等多重举措,为盘活存量房源注入新动力。数据显示,中央已明确将4.4万亿元专项债券用于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并扩大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的适用范围,这些措施正推动着房地产市场结构性改革进入关键阶段。
政策核心调整体现在对存量房收购定价机制的革新。此前3000亿元规模的保障性住房专项再贷款因价格僵化导致使用效率不足,新规赋予地方政府更大议价空间。通过建立市场化协商机制,政府平台可灵活应对未售新房与二手房差异化的估值需求。这种改革直接解决了买卖双方在价格博弈中的核心矛盾,尤其在居民"以旧换新"模式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政策创新不仅体现在收购对象扩展上,更延伸至资产运营领域。地方政府可统筹住宅、商办用房等各类存量物业资源,将其转化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及拆迁安置用房等多样化供给。这种"一房多用"的灵活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收储中房源类型单一的问题。例如,部分城市已试点将闲置写字楼改造为学生宿舍或养老设施,实现了空间功能的创造性转化。
为匹配政策创新需求,金融支持体系同步升级。4.4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明确将存量房收购列为重点投向领域,较去年显著扩大规模。同时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突破住宅限制,覆盖商办物业改造等新场景。这种"专项债+低成本信贷"的组合模式,使单个项目资金成本降低约2个百分点,极大提升了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政策改革通过价格、模式和融资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存量房盘活的系统解决方案。地方政府在中央框架下因地制宜探索创新路径,如建立房源信息平台、设计阶梯式补贴等配套措施,已初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体系。随着示范项目的落地见效,预计到2024年将新增150万套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缓解供需错配问题。这场以存量盘活为核心的改革实践,正在重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资源配置逻辑和发展格局。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从过去10天高频数据来看(带看、成交、挂牌等),核心城市存量房市场交易量复苏有相当的可持续性。部分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国庆前后的新房项目也大多呈现热销状况。相信随着信心的逐步修复,从核心城市核心区域逐步对外扩散,2024年年内我国房地产市场能够实现止跌回稳,其中也包括房价的止跌回稳。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取消普宅标准有利于降低一线城市存量房交易成本,提升居民实际可利用杠杆规模。如果政策未来落地,有助于释放一线城市真实购房需求,促进存量房交易量复苏。展望未来,房地产相关指标之中复苏确定性最高的是交易量,而房价、开发投资和竣工面积都还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核心城市存量房市场的交易量复苏确定性又高于整体市场。因此,在产业链而言,最看好经纪服务公司。
华泰证券研报称,消费建材在住宅市场多用于后周期装修阶段,我们在本报告详细测算了住宅装修需求空间及结构转变,并认为24年或是存量房重装需求占比超越50%的起点,家装建材存量消费属性将更加突出。据我们测算,24年家装建材需求规模约2.6万亿元,装修需求面积20亿平左右(每年超2000万套),其中存量重装建材需求预计1.3万亿。从渠道看,小B渠道占比接近60%,是未来零售市场重要竞争领域。在需求新旧交替阶段,短期存量重装需求偏缓释放,而增量市场高峰回落,我们综合测算20-24年家装建材总需求复合增速为-0.2%,个股层面的存量重装逻辑验证仍需时间。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