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我国农膜年使用量已超过140万吨,西北地区作为主要覆膜区域面临严峻的残留污染挑战。甘肃省通过系统性治理实践探索出一条农膜减量化、资源化与循环利用路径,其经验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样本。2023年数据显示,甘肃全省农膜回收率已达85.7%,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成为破解"白色污染"难题的典型案例。
甘肃省自2011年起建立覆盖主要用膜区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通过省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补助资金支持,在县域设立加工企业、乡镇布设回收网点、村社配置收集站点。截至2024年,已建成133个废旧农膜加工企业和1671个基层回收网点,形成"县有加工厂、乡有回收站、村有收集点"的三级网络架构。这种立体化布局使主要覆膜乡镇实现网点全覆盖,有效打通了"分散收集集中运输规模利用"的关键环节。
通过实施中央财政专项试点项目,甘肃省累计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3600万亩。新型地膜厚度从普通地膜的0.008毫米提升至0.015毫米,抗拉伸强度提高40%,使用寿命延长23个月,同时回收率较传统地膜提升35%以上。在河西走廊等重点区域推广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使作物收获后残膜自然降解率达92%,显著降低了土壤残留风险。
甘肃省创新构建"生产者使用者回收方"利益联结机制,在临泽、合水等县试点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本地生产企业承担不低于年度销售额2%的回收任务。甘谷县实施1:5比例的"以旧换新"政策,农户每交回5公斤废旧农膜可换取1公斤新膜;山丹、民乐等地推行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在承包合同中设定每亩50100元的地膜回收押金,形成约束与激励并重的管理闭环。
建成的废旧农膜加工企业通过熔融造粒技术生产塑料颗粒,年处理能力达24万吨以上。再生原料被用于制造滴灌带、市政设施等高附加值产品,在民勤县等地形成的"回收加工再利用"产业链,使每吨废旧地膜产生经济效益18002500元,带动3.6万农民参与产业循环。这种模式将农膜从污染物转化为生产资料,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总结:甘肃通过政策体系重构、技术迭代升级和管理机制创新,在农膜污染防治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构建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回收"全链条治理体系,不仅使2024年全省农膜用量稳定在24.67万吨,回收率达85.7%,更探索出符合西北生态特点的资源化利用路径。随着全国农膜市场向绿色低碳转型加速,甘肃经验为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可借鉴的系统解决方案,其实践成果对推动我国2025年实现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5%以上的目标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