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我国西北地区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在甘肃河西地区,过去堆积如山的秸秆已难觅踪影,焚烧现象大幅减少。数据显示,该区域通过饲料化、基质化、肥料化等多元路径,年收集秸秆量达397万吨,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2.46%,形成覆盖种植、养殖、有机肥生产及食用菌培育的绿色循环链条。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秸秆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河西地区肉羊产业成为秸秆转化的主要驱动力。以古浪县为例,当地肉羊存栏量从2020年的148万只增至360万只,养殖规模扩张带动秸秆需求激增。目前单个大型养殖场年均消耗秸秆20003000吨,通过跨区域采购满足饲料缺口。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置难题,还为养殖户提供稳定原料来源,形成"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
在临泽县食用菌产业园,秸秆经过三次发酵技术处理后转化为种植双孢菇的优质基质。该工艺使年生产季增加2次,大幅提升产能。全县125间高标准菇房年产双孢菇超1.3万吨,每年消耗秸秆超过2万吨。这种"农作物废弃物食用菌基质"的转化模式,有效拓展了秸秆高附加值利用空间。
张掖市临泽县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秸秆与畜禽粪便协同处理。企业年利用2000吨秸秆和2万吨畜禽粪便为原料,结合当地凹凸棒土生产有机肥达10万吨。这种"秸秆+粪污+矿物材料"的复合工艺,既解决污染问题又产出优质肥料,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闭环系统。
河西地区在治沙领域探索出独特路径。民勤县将秸秆用于沙漠边缘固沙工程,通过物理结构改良提升生态修复效率。同时基质化生产食用菌、饲料化供应畜牧业、肥料化反哺农田等多场景应用,使秸秆从传统农业副产品转变为可再生资源,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总结:
甘肃河西地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构建起"秸秆畜牧有机肥种植"的全链条循环体系。通过饲料化支撑产业升级、基质化赋能特色经济、肥料化促进生态修复,实现秸秆高值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这种模式不仅解决环境问题,更将小秸秆转化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在全国干旱地区具有显著示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