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基于857个种质资源及643物种的产业分析
我国水产养殖业在保障粮食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3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突破7116万吨,其中养殖占比达81.6%,远超捕捞产量。随着《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水产养殖正通过种质资源创新、深远海开发等路径推动产业升级。本文聚焦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技术突破与未来潜力,揭示从传统养殖向现代渔业转型的关键动力。
根据《202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全国淡水养殖产量达3414万吨,占养殖总产量近6成。纯淡水鱼类超800种,经济性品种包括鲢、鳙、草鱼等传统“四大家鱼”,以及克氏原螯虾等新兴物种。海水养殖领域则形成以卵形鲳鲹(29.23万吨)、大黄鱼(28.09万吨)为代表的多元化结构,贝类产量更突破1646万吨,占据海水养殖总量的近7成。从历史发展看,我国历经5次产业浪潮,已培育出石斑鱼、南美白对虾等高价值品种,支撑起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经济体量。
新品种选育是推动产业的核心动力。截至2024年,农业农村部累计审定水产新品种306个,其中2024年新增23个。通过“金字塔式”三级种业体系建设(遗传育种中心原良种场苗种场),我国良种覆盖率持续提升。以南美白对虾为例,国产种虾供应能力已增强至占新品种的43%,逐步减少对外依赖。在政策支持下,2024年新增6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及1个对虾联合育种平台,进一步强化了种业“芯片”自主可控能力。
面对野生资源退化和基因污染风险,我国建立多层级种质资源库。2023年通过验收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总投资1.62亿元,构建了覆盖黄渤海、东海、南海三大分库及滩涂、岛礁等特色库体系,并配套数据分析与应用示范中心。该平台保藏857个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涵盖淡水鱼、海水鱼、虾蟹、贝藻等八大类群,物种数量达643种,规模居全球首位。通过分子标记筛选和遗传结构分析技术升级,为品种改良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总结:我国水产养殖业以庞大的种质资源为基础,在良种选育、深远海开发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种质创新与产业链协同,扩大优质水产品供给,同时依托战略资源库构建生态友好型养殖模式,推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跨越”的转变,为全球食物安全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