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据行业预测,到2025年全球氢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正加速布局氢能产业链。截至2024年底,国内输氢管道总长度仅400公里,加氢站数量约500座,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而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为2.7万辆。这一数据表明,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通过系统性规划与技术创新突破发展瓶颈。
当前氢能应用潜力已延伸至交通、工业及储能等领域,但基础设施短板成为主要制约因素。输氢管道和加氢站的覆盖率不足,导致氢能供应效率低下,尤其在跨区域运输环节存在明显断层。例如,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圈虽率先开展试点,但全国性氢能高速网络尚未形成,严重限制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与应用场景拓展。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政策统筹不足。目前氢能归口管理部门尚未明确,导致标准制定、审批流程及安全监管存在碎片化现象。例如加氢站建设需协调住建、应急、能源等多部门,流程复杂且周期长。此外,技术规范缺失也阻碍了关键设备的标准化生产,如高压输氢管道材料与液态储氢装置的研发仍依赖进口。
低成本制氢与高效储运是行业核心痛点。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加氢站建设成本高达1,500万元/座,主要因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建议加大政策支持,重点攻关氢气液化技术、固态储氢材料及长距离输氢设备研发。同时需建立统一的氢能质量检测和基础设施安全标准,为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解决加氢站分布不均问题需通过跨省协作,优先在经济圈内构建氢能高速网络。例如以京沪高速、沿海干线为试点,串联重点城市形成示范带,并逐步向中西部扩展。此外应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如采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或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降低企业负担。目标到2030年全国加氢站数量突破1,000座,覆盖主要物流通道及城市群。
综合来看,我国氢能产业已进入关键转折期。短期需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归口管理机制,统筹规划氢能管网布局;中长期则要依托技术突破降低用氢成本,并推动加氢站建设从补贴驱动转向市场化运营。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预计到2030年氢能将在交通领域实现大规模商用,并向工业脱碳、储能调峰等场景延伸,真正成为清洁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柱。
总结
我国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依赖于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升级。通过强化政策协同、加速技术研发、推动区域协作与市场化改革,有望在2030年前建成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区的氢能网络,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劲动力。当前亟需以加氢站建设为抓手,打通氢能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障碍,从而释放这一清洁能源的巨大潜力。
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正式拉开帷幕。正在博鳌参会的毕马威中国董事、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主管合伙人蔡忠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三年,能源行业的细分领域将呈现多元化、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的特点。氢能、储能、智能电网配套技术将成为增长最快的“黄金三角”。(上证报)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