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肤疾病治疗领域,玫瑰痤疮作为常见慢性皮肤病,其治疗方法的探索一直备受关注。随着2025年中药面膜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中药面膜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传统治疗方法各有优劣,而中药面膜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成分特性,为玫瑰痤疮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选取2021年3月 - 2022年1月收治的68例玫瑰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40例,年龄37 - 54岁,平均(42.51±3.0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34 例。纳入标准严格遵循《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 版)》中轻中度玫瑰痤疮的临床诊断,同时要求患者有面部潮红灼热等症状,符合中医肺胃热盛证,年龄大于18岁,且入组前半年内未接受相关治疗并签订知情书。排除标准涵盖对光电治疗过敏、合并其他面部皮肤病等多种情况。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中药面膜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对照组采用光电协同技术治疗,术前做好面部清洁、涂抹耦合剂和佩戴护目镜等准备工作,使用特定型号的治疗仪,先在耳前测试能量参数,再调整模式完成全脸照射,术后进行清洗和冷敷,每隔4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后评估疗效。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面膜治疗,该中药面膜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加水煎煮浓缩并搅拌成米糊状,待适宜温度后涂抹于面部,持续0.5h,每隔3天治疗1次,在光电协同技术治疗后间隔1d开始首次用药,共用药21次,与对照组同期评估疗效。
为全面评估治疗效果,设置了多项评估指标。疗效指数评分通过对主观症状(瘙痒、刺痛)和客观症状(皮损、红斑)按 4 级评分法判定,依据评分降幅划分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等不同疗效等级。中医证候积分参考相关原则,对主证(面部潮红灼热等)和次证(脉搏沉细等)进行评分。皮肤功能指标利用面部皮肤分析仪分析患者面部红斑量、角质层含水率、pH 值、经皮水分流失量。焦虑抑郁状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此全面衡量中药面膜联合治疗的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研究组主证、次证积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皮肤功能指标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pH 值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红斑量、角质层含水率、经皮水分流失量的差值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状态评估中,研究组治疗前后 HAMA 评分、HAMD 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明中药面膜联合治疗不仅疗效显著,安全性也良好。
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根治难度大,目前多通过改善皮下毛细血管症状促进其消退。光电协同技术虽有一定疗效,但在表皮锁水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中医理论认为玫瑰痤疮属热证范畴,本研究中的中药面膜方剂各草药发挥不同功效,如生石膏散发热量疏通经络,生地黄清热凉血等,诸药合用共奏凉血去热、解毒除斑之效,这解释了中药面膜应用于玫瑰痤疮治疗中能提升临床疗效、改善皮肤功能的原因,同时也可能是研究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改善更明显的因素。
综上所述,在2025年中药面膜行业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中药面膜联合光电协同技术应用于轻中度玫瑰痤疮治疗,展现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皮肤功能,安全性高,还对消除患者焦虑等负面情绪有积极作用,为玫瑰痤疮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具有潜力的新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