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鞋业市场产量已达216.45亿双,到了2017年全球鞋业市场产量增长至262.57亿双,同比增长2%。截止至2018年全球鞋业市场产量超270亿双,达到了271.76亿双,较上年增长3.50%。全球制鞋行业市场现状形势大好。
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和转移收到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环境保护以及销售市场等多方面影响和制约。由于全球主要消费市场和鞋业制造商、批发商及零售商对利润最大化的最求,必定要考虑上述方面的重要因素,使得全球制鞋业的重心在不断转移。早期的全球制鞋业总的中心在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的日本、香港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转移到了土地劳动力成本更低廉、产业资源更丰富、投资环境更完善的中国大陆沿海一带。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鞋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鞋产量和出口不断增长,成为世界制鞋中心。自2011年开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我国全球制鞋行业市场现状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调整期,进入新常态时代。
2010-2016年,我国制鞋行业销售收入总体上保持增长态势。2017年,我国制鞋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442.16亿元,同比下降3.24%;实现利润总额427.82亿元,同比下降2.65%,跌幅小于销售收入跌幅。
全球鞋类生产主要集中于亚洲,亚洲鞋类产量占全球鞋类总量的86.8%,其他大洲均没有超过5%,南美洲为5.0%、欧洲为3.6%,非洲为2.9%,北美洲为1.7%,澳洲则可忽略不计。
近年来我国鞋出口形势较为严峻,一方面是我国制鞋企业成本上升,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是欧盟、美国等对我国鞋产品设置较高的关税壁垒,较东南亚各国的出口鞋产品竞争力有所下降。
中国的制鞋业积累了很多矛盾,以出口为主的制鞋产业,面对国际市场的萎缩,又加之来自主要市场国的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下行压力较大,规模企业出现的同时,一批小企业倒闭,制鞋行业进入调整期。尽管我国制鞋行业面对外部订单转移、国内成本上升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等问题,但凭藉优质的投资环境以及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各种鞋类生产的产业集群,建立完善的鞋业成品和鞋材市场以及鞋类的研发中心和资讯中心,保障了我国制鞋行业市场现状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