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国互联网产业已基本完成用户规模的快速扩张,进入平稳发展期。未来除移动广告、游戏、电商等领域亟需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美国互联网产业正在向教育、医疗等领域跨界渗透。
美国的移动网络运营商于2000年即开始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当年年底用户达到250万,仅占全部手机用户数量的2.3%。2007年以来,苹果、谷歌公司先后推出智能手机产品并快速迭代,开始引领“终端+系统+内容”的生态体系革命。
生态体系的建立有力促进了美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提速发展,2014年,美国移动互联接入人数达3.29亿,几乎达到全国人口数量。活跃移动互联用户数为1.6 亿,渗透率达50%。
欧洲在互联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各国市场分散、语言文化存在隔阂等方面的原因,其互联网产业发展落后于美国和中国。
2014年,欧盟国家注册手机达到5.3亿部,平均每人1.3部,其中超过一半为具有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30岁以下的青年是欧洲智能手机用户的主力人群。欧盟区域内3G网络覆盖率超过90%,其中多个核心城市和地区已经进入4G时代。
日本、韩国等国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发展互联网产业,在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初期,均采用以运营商为主导,其他如手机厂商、银行、互联网公司等产业链环节密切配合的模式,发展的重点在于提供城市化、本地化的各种服务。比如日本采用i-mode模式,在运营商定制的手机内部预置手机支付模块、二维码识别软件等应用,面向市民的生活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韩国运营商则更进一步给予了内容提供商对信息服务自主定价的权利,并推出了很多有利于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奖励政策。
据我国网络产品行业现状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方面逐渐成熟,我国互联网正在并将不断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加速壮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巨头,充分利用国内外投融资,拓展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现对2015-2016年我国网络产品行业概况及现状分析。
2014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6.49亿,新增用户达3117万人。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包括B2B和网络零售)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 25%,电子商务规模已占消费品零售业的50%以上。物联网的发展为互联网带来了更大规模的应用终端,2014年整体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也为我国互联网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网络产品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电子商务领域,阿里巴巴、京东、聚美优品等电子商务领军企业纷纷通过赴美上市体现自身的规模与成绩;在O2O领域,美团、滴滴打车、58同城等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本地生活服务;在新兴领域,人工智能、云服务、手机游戏等等领域兴起。
目前我国在互联网产业最核心的芯片技术、操作系统、安全软件、存储环节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关键技术缺失的问题,使得我国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第三方服务器、网络应用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安全问题均较为突出,用户身份信息隐私等经常被泄露。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硬件、软件、服务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基于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我国虽然有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国际互联网领先企业,有电信、移动、联通等实力雄厚的电信运营商,也有华为、联想等世界知名的通信设备和终端制造商,但是却缺乏一家或几家龙头企业来垂直整合整个互联网产业链,影响了互联网产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在管理方面,比如恶意手机程序泛滥,对互联网非法和有害内容缺乏监管,在个人信息保护、大数据应用、市场监管等方面的立法严重滞后,因为个别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影响市场秩序的情况屡有发生等等。在服务方面,对互联网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盗版侵权行为屡见不鲜。
我国不仅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是世界工业第一大国,基于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潜力巨大。尤其80、90后这些互联网新生代成为主要消费群体后,网络购物、电子支付、在线教育、网络娱乐等互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促进了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大大提高了生产运行的效率。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步入上升通道,基于低成本优势的人口红利日趋弱化。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控制广泛分布、规模庞大的智能机器,进而再造传统工业,将为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