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数字出版市场在技术革新与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出版专业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从高等职业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数字出版教育体系正逐步完善,为行业输送着大量专业人才。同时,数字阅读产业的快速增长、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出版学科共建的推进,都在深刻影响着数字出版专业教育的未来走向。本文将深入分析2023—2024年度数字出版专业教育的新趋势与发展路径,为完善教育体系、培养适配行业需求的人才提供参考。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我国的数字出版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初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目前,我国数字出版教育已经形成“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式人才培养结构。2023—2024年度,我国数字出版教育稳中向好,在对学制、招生人数、培养模式等的不断调整中,完善数字出版教育体系,努力为数字出版产业培育优质人才。
(一)数字出版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数字出版市场现状分析提到2023—2024年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闻传播大类共设置22个专业,其中与数字出版教育联系较为紧密的专业有4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在专业设置上对数字出版人才需求进行了进一步细分,贴合新时代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开设院校数量逐年小幅度增加,专业设置没有变化,各个专业的变动主要体现在对学制的调整,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年限,体现了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
(二)数字出版本科教育现状
我国数字出版本科教育始于2008年,是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人才新需求诞生的新兴专业。2012年,数字出版作为新闻传播类特设专业之一增列其中,标志着数字出版本科教育正式获得专业建制。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共有29所高校获批数字出版专业建设点,在办高校24所。整体来看,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数字阅读、数字出版物在大众生活中的日益普及,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步显现,未来数字出版专业的高校建设数量将逐渐增多。
(三)数字出版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目前我国有34个出版专业硕士授权点,52个学术型硕士点招收出版方向研究生,18个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开设出版相关研究方向。全国每年招收出版学专业或研究方向的硕士生2000余人,其中出版专业硕士每年招生在500人左右。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开展教育实践,将出版教育与行业发展现状相结合,在硕士研究生层面的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教育进行大胆探索。
(四)数字出版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由于出版学一级学科论证尚未通过,出版学不具有独立学科地位,出版学科学术博士的培养主要通过“挂靠”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进行。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专业博士教育规模较小,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新版目录中,出版专业学位可授予专业博士和专业硕士学位。新版目录颁布后,北京印刷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7所高校获批出版专业学位博士点,与自设出版专业博士学位的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于2025年开始招生工作。出版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立是我国出版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完善我国出版专业教育体系,提升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推动数字出版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数字出版教育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数字阅读的不断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出版学科共建为数字出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有助于数字出版教育的不断优化革新。
(一)数字阅读产业的快速增长促使数字出版人才需求增加
2024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整体呈现优质增长,市场营收规模为661.41亿元,相较2023年的567.02亿元,增长16.65%。数字阅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更离不开高质量的内容,内容是数字阅读产业的核心。为业界培养数智时代的高水平、复合型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满足数字阅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提升数字内容的质量,成为高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的持续拓展和内容的深入挖掘,在提升数字阅读的互动性和用户体验的同时,催生出新的阅读形式和商业模式,为数字阅读行业注入新活力。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随行业发展不断增长,数字阅读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高校要积极应对时代和行业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这不仅有利于为行业输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更有助于提升高校数字出版专业学生的行业竞争力,拓宽就业面,助力数字出版专业长久发展。
(二)人工智能赋能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截至2024年7月,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人工智能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检索、娱乐、消费习惯。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正在中国加速落地,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技术能力,已逐渐嵌入出版行业的各个环节,为出版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人工智能在出版行业的广泛应用,对出版从业者的能力与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从业者能够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出版工作效率,创新出版物的形式,提升出版物质量,满足不同读者对于出版物的多样化需求,做好出版产品的宣传推广工作,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和规范,保证出版工作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有序进行,保护知识产权和读者的权益成为全行业应当共同思考面对的问题。出版从业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准确识别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产生的版权问题。出版从业者要深入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运行机制,明白其在内容创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版权风险,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时心中有数,有意识规避可能产生的版权问题。
(三)出版学科共建为数字出版教育赋能
2022年以来,全国共有8所高校与出版管理部门、出版单位、行业协会开展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8所共建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实习实践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通过与行业协会、出版单位合作,整合优质资源,进一步优化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政产学研用,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出版业要求的复合型出版专业人才。出版学科共建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人才培养问题。学科共建旨在凝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推动中国特色出版学科的建设,重构出版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在不断建强的同时,也会带动出版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发展完善。高校积极开展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充分挖掘利用资源,了解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数字阅读产业注入活力。
(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出版专业教材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专业教材存在整体数量不足,理论类教材居多,实务类教材较少,教材内容滞后等问题。2023年3月,中国特色出版学系列教材的编撰工作正式启动,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成立了教材编撰小组和推进小组。第一批教材包括《出版学基础理论》《数字出版概论》等9种,同时建设配套的数字化教材。此外,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组织编写的面向数字出版从业者的教材于2025年1月正式发布,包含《数字出版编辑基础教程》《网络游戏出版编辑实务教程》《网络文学出版编辑实务教程》共3本教材。教材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石,这一工作的开展,有利于高校数字出版教育坚持正确的方向,提升教学效果。
面对新时代、新业态向数字出版人才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业界、学界应共同努力,协同发展,立足出版学科共建,提升出版学科的社会影响力,深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为出版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为建设出版强国、文化强国注入活力。
(一)提升出版学科地位及影响力,完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数字出版专业开设时间尚短,存在培养模式不健全,教学资源不足,开设院校数量少等诸多问题。随着数字出版行业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出版人才稀缺的问题越发凸显。高校要加大力度投入数字出版专业建设,积极引进教学资源,加强行业合作,持续为行业输送更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同时,数字出版专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出版学科的不断建强,学科的发展能够带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完善。高校要积极设立出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健全完善出版学科专业本硕博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出版教育的“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培养机制,依然是出版学界和业界不懈努力的方向。
(二)贯通“政产学研用”,把握行业需求
“政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是出版业培育高质量人才的创新合作系统性工程。高校应把握出版学科共建的良机,与业界加强沟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加强数字出版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导师,培养青年教师等举措,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习实践环节,高校应深入研究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与出版企业、行业协会合作搭建实践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实践项目,加强校企沟通,积极反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做出版中学出版”。
四、总结
2025年,数字出版市场在技术革新与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数字出版专业教育作为培养行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通过提升学科地位、优化培养模式、强化产教融合,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适配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推动数字出版业持续前行,实现教育与行业的协同发展,为我国文化产业繁荣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