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新闻出版产业规模下滑但发展基本面保持稳定,数字化业务收入保持增长。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严重冲击,新闻出版产业规模有所下滑,但发展基本面仍保持稳定。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776.3亿元(人民币,以下同),较2019年降低11.2%;拥有资产总额22578.7亿元,降低6.3%;所有者权益(净资产)11425.4亿元,降低6%。
主题图书影响力进一步彰显,主流报刊市场地位日趋稳固。在52种年度印数达到或超过100万册的一般图书中,主题图书占30.8%,较2019年提高6.4个百分点;《人民日报》平均期印数和总印数继续保持增长,始终稳居综合类报纸第一。
同时,2020年,书报刊传统出版规模有所下滑。全国图书品种新版较2019年降低5%,重印降低2.1%;全国图书总印数降低2.1%;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963.6亿元,降低2.6%。报刊出版总印数分别降低9%和7%,实现营业收入分别降低6.4%和2.8%。印刷复制实现营业收入降低13.1%,出版物发行实现营业收入降低7.6%。
与之相对的是数字化业务收入保持增长。2020年,数字出版收入11781.7亿元,增长19.2%。新华书店与出版社网上出版物销售数量增长40.6%,金额增长62.5%。全国数字出版物出口金额增长11.5%。
此外,出版传媒集团旗舰地位进一步突出,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108家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和发行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91.0亿元,占全国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主营业务收入的80.5%,提高4.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41.2亿元,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利润总额的74.2%,提高1.2个百分点。9家集团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均超过百亿,“三百亿”阵营增加1家。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出版版权贸易逆差大幅缩小。全国共输出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版权13895项,较2019年降低6.2%;引进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版权14185项,降低11.2%;贸易逆差290项,降低75.0%。其中,向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家或地区输出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介绍中国建设成就经验图书版权140多项,介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图书版权400多项,涉及英语、日语、俄语、印地语、阿拉伯语等多种文字。
中国在用户规模、产品和内容质量方面领先世界数字出版行业。2019-2024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根据中国目前数字读者规模超过5亿的数据判断,到2020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的总收入达到1.18万亿元(约合1900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11倍。2020年,全国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总收入94.03亿元,比上年增长5.56%,移动阅读收入2448.4亿元。
网络文学作为当前文化产业的热点,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总收入达到268.1亿元,网络作品总量约2800万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络文学作品出口总量已超过1万部。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网络教育、网络广告和数字音乐推动了中国数字出版行业的整体提升。
图书的变化映衬着一个国家和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图书出版社不足百家,书店不足3000家,出版图书不足万种。出版业相对落后的局面挡不住人们阅读的热情。文学作品《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迅速掀起热潮,带给人们思想的启迪。与此同时,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叶圣陶等名家作品相继出版,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图书的出版成为标志性事件。《青春万岁》《冬天里的春天》等长篇小说的推出标志着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高粱家族》等作品标志着文学更紧密地拥抱普通大众;《尘埃落定》《东藏记》等作品标志着文学的多样性成为可能。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标志着我国儿童文学已达到可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的水准。《不列颠百科全书》全译本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百科事业已经赶上先进发达国家的步伐。“走向未来丛书”和“走向世界丛书”等丛书的出版,标志着国家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已拥有更为广阔的参照系。
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出版迎来春天。《工程控制论》《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国大科学装置》和“中国高铁技术系列教材”等书籍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在若干重要领域已居于领先地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是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表达。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业坚持“双为”方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和传承作出重要贡献。70年间,一批批精品出版工程落地,共同构筑起出版业高峰。《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汉译世界名著》《二十四史》等图书的大型出版工程历经几代人接力推出,出版精品持续涌现。许多精品力作畅销国际,被世界各大图书馆纷纷保藏。
1985年,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研制成功;1987年,首张整页输出之中文报纸问世,中国出版业开始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在中国普及应用,数年间虚拟出版突飞猛进,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双重加持下,中国出版业开启快速发展模式。新世纪,中国出版进入数字出版阶段,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出版行业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经过70年发展,以图书、期刊、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出版物在种数、总印数等方面都大幅提升。2018年,全国出版图书已经突破50万种。
随着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勃兴,数字出版产业链迅速崛起。在政策和技术的双轮驱动下,出版融合趋势加剧,产业结构迭代更新,出版产业链从传统的书报刊逐渐扩展到动漫、游戏、音乐、广告、数据库等,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作用越来越凸显。
正如一位出版人所言,中国有着数千年未曾中断的出版历史,曾经长期是人类出版的峰巅之国。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起点,当代出版人应继承传统,奋发有为,共同推动我国由“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推动我国出版业重回人类出版的“峰巅”。
数字出版拥抱技术变革,2022年数字出版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当下,出版数字化发展的进程快,产品的形式和市场需求变化也快。对于出版业来说,这种转化过程中的观念和机制固然重要,但经济实力雄厚是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和探索是最好的坚守。
以上就是数字出版行业的大致介绍了,如需进一步了解更多相关行业资讯可点击中国报告大厅进行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