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石墨烯产业规模达70亿元,随着石墨烯创新中心即将建立,我国石墨烯产业规模有望进一步发展到千亿元,生产的企业数也将成为全球最多,约占全球石墨烯从业企业总量的3/4。以下是石墨稀行业分析。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我国石墨烯产业起步较早,产业链初步形成,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下游生产企业已经有能力参与到全球石墨烯市场的竞争,并在石墨烯的研究和生产等方面取得较为领先的优势,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能与国际先进国家基本处于同步阶段的新型产业。2015年以来,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至2017年石墨烯产业规模达到70亿元。
石墨烯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位居世界发展前列的产业之一。随着近一年来下游应用“全面开花”之势的出现,二级市场资金频频对石墨烯概念“高举高打”,宝泰隆、碳元科技、方大炭素、华丽家族等相关概念股股价近期创出今年甚至历史新高。石墨烯概念广受追捧,但是在制备上,目前仍然存在着技术上的瓶颈。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获取多层石墨烯,而石墨烯的优异性则会随着层数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因此,现在石墨烯产业参与者大多都聚焦于石墨烯的制备,而我国基本上处于国际同步水平,采用较为先进的氧化还原法与液相剥离法、机械剥离法等。
通过对石墨稀行业分析,我国石墨稀行业度过制备研发阶段,进入应用研发期。当前,以石墨烯材料为代表的一场颠覆性的新兴技术产业革命正在全球悄然兴起,学术界关注石墨烯主要看它的性质,而产业界关注其性价比。目前石墨烯的产业化包括两个路径,一个是批量生产石墨烯原料,二是大规模投入到应用领域。目前,石墨烯行业已经基本度过了制备的研发阶段,原料的性能已经不存在问题。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石墨生产国,2015年全国石墨产量达到8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7.7%。目前国内有石墨矿山194座,其中大型矿山40座,中型19座,小型135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东、湖南及四川等地。2011-2015年中国石墨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变化趋势中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石墨出口国和消费国,2015年出口量为25.1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79.0%;消费量约为61.4万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3.4%。
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在工商登记注册的石墨烯企业2509家,仅2016年一年就新增457家。我国石墨烯应用产品上百种,但是得到市场认可的寥寥无几。资本市场也纷纷拿石墨烯进行炒作,一些投资机构和上市企业纷纷进军石墨烯领域。目前涉及石墨烯概念股将近40-50家。各地政府纷纷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建立产业园区、设立重点科技专项和产业引导基金、建立产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组建研究院和出台扶持政策等措施,支持石墨烯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石墨稀行业分析分析,我国石墨烯产业链由上游的石墨开采与石墨烯制备设备、中游的石墨烯产品加工与下游的石 墨烯服务业构成。据统计,全世界约有100家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从事石墨烯相关产业,且大多集中于北美地区。中游的石墨烯产品加工是石墨烯产业的中心,上游石墨烯开采与设备及下游的石墨烯服务业被认为是石墨烯产业的辅助产业。从石墨烯开采规模看,全球每年年产 石墨8亿吨,其中约75%集中于中国(中国拥有全球近半石墨储量,其次为印度);从石墨烯制备设备看,大部分成熟技术主要为欧美公司所把持(石墨烯粉体设备一般自主设计、薄 膜设备用标准化供应商);从石墨烯服务业看,其主要业务为供应石墨烯辅助材料、提供相关软件及咨询服务。
虽然目前石墨烯的发展势头来势凶猛,前景一片光明,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相关产品目前大部分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即使像东旭光电已经研发出了石墨烯基锂电池以及康得新的原丝和碳丝相关项目已经开始投产,但是最终还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通过对石墨稀行业分析分析,不仅仅只是在技术上确认是否可靠,与目前可替代的锂电池以及替代材料石墨、硅等相比,是否具备性价比,也同样值得考虑。
综上所述,我国石墨烯行业已快速起步,石墨烯用于锂电正级、量子点、可穿戴设备等相关应用目前关注度高,但石墨烯产业链依然相对脆弱,石墨烯化的暖春时点仍未到来。未来,石墨烯行业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上是石墨稀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