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农业发展进程中,青稞作为青藏高原特色粮食作物,其行业竞争态势愈发激烈。2025年,随着市场对青稞相关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青稞种植、加工及相关产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而青稞秸秆作为青稞生产的副产物,蕴含着丰富的营养元素和有机物质,但其利用效率较低一直是制约青稞产业发展的一个问题。如何有效提升青稞秸秆的利用价值,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通过菌酶协同发酵技术对青稞秸秆进行处理,有望改善其营养品质,提高饲用价值,为青稞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试验选用的菌种包括植物乳杆菌(1.0×10¹¹ CFU/g)、布氏乳杆菌(1.0×10¹¹ CFU/g)、酿酒酵母(2.0×10¹⁰ CFU/g)、枯草芽孢杆菌(1.0×10¹¹ CFU/g)和黑曲霉(1.0×10¹⁰ CFU/g) ,酶制剂涵盖纤维素酶(2.0×10⁵ U/g)、木聚糖酶(1.0×10⁵ U/g)、果胶酶(3.0×10⁴ U/g)和漆酶(1.0×10⁵ U/g)。青稞秸秆来自门源县种植农户的昆仑 14 号,经自然风干、去除杂质后粉碎至 2 - 4 cm,同时准备好葡糖糖粉、麸皮、菜粕等本地采购的物料,为后续试验奠定基础。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青稞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试验共设置 10 组,每组均包含青稞秸秆 4 kg、自来水 9.5 kg、葡糖糖粉 10 g、麸皮 10 g、菜粕 13 g。依据产品说明和物料湿重 13.5 kg 确定菌酶添加量,其中复合酶由纤维素酶 8 g、木聚糖酶 15 g、果胶酶 5 g、漆酶 0.07 g 组成,不同菌酶协同组添加不同菌种组合。C1 组为空白对照,不添加菌酶;C2 组仅添加复合酶;C3 - C10 组为菌酶协同组,分别为单菌 + 复合酶、双菌 + 复合酶、三菌 + 复合酶。每组设 3 个重复,发酵 256 天后采样。同时,对菌剂进行活化处理,将物料与菌酶充分搅拌后密封发酵,并采用体外产气法对青稞秸秆体外发酵特性进行评估。
测定指标涵盖发酵青稞秸秆的感官品质、营养成分以及体外发酵参数。感官品质通过测定 pH 值、含水量、气味、色泽、质地等指标进行打分评定;营养成分包括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干物质、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氨态氮等的测定;体外发酵参数测定干物质消失率、氨氮、挥发性脂肪酸、微生物菌体蛋白等。试验数据经 Excel 2016 整理后,运用 SPSS 19.0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采用隶属函数评价法对发酵品质进行综合排序。
菌酶协同组发酵青稞秸秆平均损失率为 0.41%,C3 组和 C4 组损失率最低(0.22%),C6 组和 C7 组最高(0.60%)。在感官指标方面,C5 组和 C7 组 pH 值较低,C6 组次之;多数组发酵青稞秸秆气味良好,色泽和质地除对照组外均达良好以上,C6 组和 C7 组综合评分最高。
菌酶协同组发酵后,干物质含量比对照组下降,粗灰分含量降低,粗脂肪含量提高,粗蛋白含量增加,其中 C6 组粗蛋白相对对照组和复合酶组分别提高 12.80% 和 12.53%。同时,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均有所降低,C9 组和 C10 组 NDF 降幅最大,C6 组 ADF 降幅最大。
菌酶协同发酵组干物质体外降解率显著提高,C6 组最高达 48.58%,相对对照组提高 14.96%。微生物菌体蛋白和氨态氮含量均有所增加,乙酸、丙酸含量增长,丁酸和异丁酸下降,戊酸、异戊酸略有增加,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提高,C6 组增幅最大,相对对照组和复合酶组分别提高 9.63% 和 7.26%。
菌酶协同发酵能有效降解青稞秸秆大分子物质,提高发酵品质。不同菌种对粗蛋白含量的提升作用不同,酿酒酵母对提高粗蛋白含量贡献较大。该发酵方式可降低青稞秸秆中纤维和木质素含量,但与其他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与菌种和物料选择有关。在感官指标上,添加酿酒酵母和黑曲霉可改善发酵品质,降低 pH 值,提升饲料风味。而在体外发酵参数方面,植物乳酸杆菌与酿酒酵母菌存在协同关系,不同菌酶组合对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影响各异。
综上所述,菌酶协同发酵对提升青稞秸秆的利用价值具有显著效果。它能够有效提高青稞秸秆的粗蛋白及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提升微生物菌体蛋白含量和消化利用率。综合经济因素与发酵效果,在青稞秸秆饲料化加工中,采用植物乳酸杆菌 + 酿酒酵母 + 复合酶的发酵组合最佳。这一研究成果为2025年青稞行业竞争中,有效利用青稞秸秆资源、提升产业附加值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和实践依据 ,有助于推动青稞产业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