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农业总产量65789万吨,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下降0.6%。全年农业产量虽有所下降,但减幅不大,仍处于高位水平,属于丰收年景以下是对中国农业发展趋势进行的分析讲解。
建立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模式:现行的农业经营体制是建立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经营基础之上的小规模经营方式,这种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分户经营模式在改革初期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体制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矛盾不仅从客观上阻断了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连接,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抑制了农业增收潜力。
而且还阻碍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化流转,使目前的农业生产工具仍处于一种人畜犁耕的原始状态,迟缓了农业机械化的研发与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仍停留在农产品总量的增加和化学肥料与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上,阻碍了优质化、无公害化生产技术的使用与研发;使农村土地的价值仍处于一种单一的原始的农产品产出效益上,而无法转化进行交易,用来从事农业扩大再生产并从其中获取更多利润的资本。因此,建立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立专业化的农业分工模式,:农业生产成本过高是导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影响农业成本过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专业化分工的缺乏,应该说在农村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专业化分工的概念。现实的情况是一个家庭独自承担。
这种缺乏农业分工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增大了农业劳动者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增大了农业生产者的农业的风险。如因缺乏专业化种性识别能力,农户在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选购与识别上,容易购买到假货或质价不符的农资产品而上当受骗,导致损失惨重。因此,建立专业化的农业分工经营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建立企业化的法人治理模式: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弊端不仅表现在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经营主体分散,而更突出地表现在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和农业的合作体系不健全。而一个规范、有效的农业组织形式和农业合作体系的形成和建立,对加速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在农村的不少地方现在也成立了一些农业中介组织,但由于这些中介组织是独立于农业生产者之外的利益团体,相互间没有利益关联。在缺乏规范的经营管理和基本的商业道德的经营环境下,面临利益冲突时,最先受到利益伤害的总是农业生产者。所以,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在农业中介组织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加快建立农民自己的农业组织形式和农业合作体系,是中国农业未来的最终选择。
中国农业在未来,它不仅需要人们观念的改变,而且更需要体制的创新和政策的保证。随着,以上三大趋势的形成、产生和发展也许还需要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但无论怎样,中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