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29日,为期两天的中国酒业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王延才为第五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选举王琦为第五届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选举刘秀华为专职副理事长;选举宋书玉为第五届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李秋喜、东海霞等26人当选第五届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
据酿酒产业布局趋势回顾了中国酒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至今已走过五年的历程;阐述了在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年间,中国酿酒行业所经历的市场竞争历炼,结构调整的阵痛,可谓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全行业人不懈努力,大胆创新,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酿酒行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现对2015年我国酿酒产业布局趋势分析:
各项数据保持增长
2010以来,酿酒行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在创造价值、增加税收、吸纳劳动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努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4年末,全国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602 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17家),行业总资产9000.25亿元,比2010年增长84.70%;全年完成酿酒总产量7528.27万千升(其中发酵酒精产量984.28万千升,饮料酒产量6543.99万千升),比2010年增长15.82%;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8778.05亿元,增长90.20%;实现利润总额976.17亿元,增长101.16%;上缴税金830.81亿元,增长65.15%;进出口总额36.85亿美元(其中累计出口额8.46亿美元,进口额28.39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71.96%。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据酿酒项目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以来,酿酒行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产业集群,打造特色经济区域集群,以及市场并购等手段有力地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能力。据不完全统计,白酒行业已经初步建设9个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啤酒行业,其规模以上生产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592家下降到2014年的 480家,但产量由2010年的4483万千升增长至2014年底的4922万千升;发酵酒精行业经过淘汰落后产能以及充分自由化的市场竞争机制,综合产能大幅提高,由2010年的826万千升增长至2014年底的984万千升,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由198家下降到144家。从全产业来看,资产规模在 4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在3亿元以上、员工数量在2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43家增加到2014年的108家,占全产业的比重由 1.45%上升到4.15%。企业集团化、规模化逐步形成。这些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壮大,引领和规范了行业的发展,成为行业的榜样和中坚。
产品结构更加丰富
2010年以来,随着市场消费环境的不断变化,酿酒行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产品品类更加丰富。品质稳定的优良白酒得到市场认可,低度白酒有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啤酒产品向不同口味、多品种方向发展,具有独特口感的微酿啤酒蓬勃兴起使市场更加丰富多彩;干型佐餐葡萄酒生产跻身世界葡萄酒行列,白葡萄酒比例逐年增加,甜型、半甜型和起泡葡萄酒全面更新升级,市场呈现多样化格局;黄酒行业紧紧围绕健康、绿色的理念,开发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产品。同时,我国作为产能和消费规模居世界第三位的酒精工业大国,逐步实现以多元化原料生产变性燃料乙醇产品,在大力发展非粮乙醇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