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茧丝价格处于高位区间,丝绸消费已经逐渐取代出口,规模以上企业生丝产量为8.65万吨,较上年同比下降7.3%,以下是茧丝绸行业竞争分析。
我国茧丝绸行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丝绸制造企业数量也由小规模作坊发展至具有规模效应的工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效应逐渐凸显。茧丝绸行业分析指出,100余年的丝绸工业发展逐渐走出了万事利集团、华佳集团、达利集团等世界知名品牌,也走出了许许多多丝绸加工、丝绸代工的小规模企业。
茧丝绸行业竞争分析指出,我国茧丝绸工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随着茧丝绸工业市场竞争逐渐充分,去产能步伐加快,一些规模较小的工厂逐渐关闭,我国茧丝绸行业企业数量也逐渐减少。2019年我国茧丝绸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711家,较上年末减少86家,延续了近年来的下降趋势。
集团拥有的“万事利”商标,是丝绸行业内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制造业基地向中国“长三角”地区的转移,集团已制定出在2005年实现“三个三”的战略目标,即:建立三个基地“大规模服装基地、印染基地、生物科技基地”;建立三个市场“服装大市场、大型商住一体的建材市场、文化商城大市场”;打响三个品牌“万事利服装品牌、生物科技品牌、南方家园房地产品牌”。
江苏华佳集团坐落在中国四大绸都之一的吴江市盛泽镇,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70年代单一的乡办缫丝厂发展成集育种、种桑、养蚕、缫丝、捻线、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研发、生产与贸易一体化的真丝绸专业企业。作为中国丝绸行业前3强,集团现有总资产5.6亿元,员工4000多名,下属子公司12家。
达利集团总部位于东亚文化之都·福建泉州。1989年9月创办了第一家生产厂,开始了励志和自强不息的创业历程,把企业逐步做大。1998年跨出省界,在成都开办第一家分公司,自此达利集团踏实而又坚定地开始向全国迈进,陆续在全国各地投资建厂,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茧丝绸行业竞争分析指出,公司拥有福建达利、成都达利等19家公司、29个食品、饮料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7000多亩,总建筑面积260多万平方米,员工总数39000多名,年产值超百亿,是全国最大的全独资民族品牌食品生产龙头企业。
目前,我国蚕丝及交织物(含蚕丝≥50%)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呈分庭抗礼的局面,东部地区蚕丝及交织物(含蚕丝≥50%)产量占全国产量比重为44.6%,较上年减少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蚕丝及交织物(含蚕丝≥50%)占全国产量比重为44.8%,较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蚕丝及交织物(含蚕丝≥50%)占全国产量比重为10.6%,基本与上年持平。分省份看,四川、浙江、安徽、江苏和重庆为蚕丝及交织物(含蚕丝≥50%)产量大省,五省产量合计占全国产量比重为93.2%。
总的来说,我国茧丝绸行业应对风险挑战,运行总体平稳,但是蚕桑比较效益不明显、环境污染加剧、基础设施建设困难等问题依然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等外部因素亦对行业形成明显冲击。2020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需要全行业练好内功,准确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上便是茧丝绸行业竞争分析所有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