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多技术应用,产品质量提升,我国茧丝绸行业销售规模增长迅速,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711家,绢纺和丝织加工企业数量为331家,缫丝加工企业数量为314家,以下是茧丝绸行业数据统计分析。
茧丝绸行业分析指出,我国茧丝绸行业以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以推动“三品”战略为纲领,大力推动行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有效地化解了大部分的困难和风险,一举扭转了行业出口持续低迷和下滑的局面,实现内外销双增长,保持了行业平稳运行与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局面。
2019年我国桑园面积1184.9万亩,较上年同期减少0.5万亩。茧丝绸行业数据统计指出,东、中、西部地区桑园面积占比分别为16.2%、12.2%和71.6%,东部、中部地区占比较上年分别缩小0.2和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比扩大0.3个百分点。全年蚕茧发种量1643.3万张,较上年同期增加39.6万张,同比上升2.5%;蚕茧产量67.9万吨,较上年增加2.1万吨,同比上升3.2%,延续上年增长态势。
丝绸商品内销额上升,家纺占比扩大。2019年全国50家丝绸样本企业内销额为41.01亿元,同比增长1.7%。分品种看,家纺类产品内销额同比增长5.8%,占内销额比重为40.3%,较上年扩大1.6个百分点;真丝绸缎类、真丝服装类内销额同比分别增长1.2%、0.3%,占比分别为31.8%、12.9%,均缩小0.1个百分点;服饰类内销额同比下降5.1%,占比缩小0.9个百分点;其他商品类内销额同比下降12.3%,占比缩小0.4个百分点。
真丝绸商品出口回落,制成品出口下降明显。2019年真丝绸商品出口额为29.6亿美元,同比下降16.9%(上年同比增长22.9%)。其中,丝类和制成品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8.4%和24.4%;真丝绸缎出口额同比增长4.9%。排名前五位的出口市场依次为欧盟、美国、尼日利亚、印度和我国香港地区,其中对美国出口占总出口额比重比较上年增加7个百分点,对印度出口额比重减少2.4个百分点。
截止2019年12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均有下降。茧丝绸行业数据统计指出,生丝产量14.18万t,同比下降1.86%;绢丝产量7 618 t,同比下降11.62%;真丝绸缎产量60 070万m,同比下降2.7%;蚕丝被产量1 922万条,同比下降4.23%。
目前,我国丝绸加工行业整体处于产能过剩的局面,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丝绸加工行业也在进行去产能改革,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实行环保节能措施,提升产品质量,从“以量优先”的局面向“质量齐抓”的局面发展。《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提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在调整产能的同时,茧丝绸产业农工贸各环节,东中西各区域互动增加,正逐步形成融合发展态势。
排名前10的省份中绝大部分省(区、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下滑,只有广东、山东、新疆同比增长。浙江、江苏、上海、四川、广西、青海、福建,分别下降9.42%、0.8%、2.97%、15.36%、3.86%、17.63%、35.87%。下滑态势较2016年有较大幅度回暖,而广东省丝绸商品出口依然占据首位,同比实现88.58%的大幅增长。此外,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新疆跻身进入前10,2017年真丝绸商品外贸出口金额2 570.04万美元,同比增长高达356.29%,成为最大亮点。
总体来看,我国茧丝绸行业2020年上半年主营业务增速走势基本平稳,但下半年呈现震荡下行趋势,全年增速较2018年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预计下半年受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影响,行业利润增速出现了前高后低走势,以上便是茧丝绸行业数据统计分析所有内容了。